在一次直播活動中,著名主持人汪涵和另外兩位主持人聊到在這個特殊時期下,各自最近的生活情況,汪涵表示那段時間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怎么哄孩子睡覺。隨后聊到關于陪伴的話題時,汪涵說道:“我的兒子都說,他要感謝這個疫情,因為爸爸有時間陪他。”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另外兩位主持人不約而同地愣了一下,沉默了好幾秒。在汪涵說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聽到兩種意思:一是孩子不太會說話,疫情給人們帶來了不便,怎么能夠感謝她;二是父母缺少陪伴,孩子的心靈會遭受很大的創傷。
有一個詞叫空窗期,她本意是指從失戀結束到重新戀愛之間的感情空白階段。如果把她放到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那么她就從一個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嬰幼兒的發育階段不應該有空窗期,而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空窗期的出現而出現的,尤其是語言發育,更是和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有著莫大的關系。就拿我們機構來說,來咨詢和上課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缺乏充足的家庭語言教育。
孩子不會說話該怪誰?
語言發育遲緩,是目前最常見的兒童發育性問題之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科技的進步,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率反而從幾年前的6%上升到了9%。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本該和生活條件呈正相關的問題,為何變成了負相關?
拋開少數因生理疾病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不談,如今被談論最多的就是家庭對孩子語言發育水平的決定作用。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項技能,是一種學而知之的能力,需要在出生后經過4年左右的時光才能初步掌握。
嬰幼兒在4歲之前的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和家庭成員一起度過的,撫養人所采取的育兒策略直接決定了孩子所有層面的發育水平高低,也直接影響孩子未來能達到的高度。所以,撫養人尤其是爸爸媽媽的育兒水平就至關重要。
就像開頭汪涵的例子一樣,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工作忙碌,極度缺乏家長的陪伴。而缺少了語言刺激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發育進度自然也會受到阻礙,口齒不清、發音不準、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不足等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父母的陪伴為什么這么重要?
談到這個話題,我不禁想起那個大名鼎鼎的“3000萬詞匯鴻溝”研究。外國兩位著名學者曾發起過一項長達3年的跟蹤調查,目的在于研究撫養人育兒方式和兒童語言能力發育水平之間的關系。
不出意料,結果顯示腦力勞動者家庭中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聽到的話,要比接受救濟過活的家庭中的孩子多出整整310句。累積3年時間下來,二者接收的詞匯量差距高達3200萬。
也就是說,雖然有些腦力勞動者家庭中的父母工作也相當繁忙,但并沒有忽略對孩子的語言教育,這個撫養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極大關聯。所以,不要再拿工作忙沒時間為借口了,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
這個調查也說明,孩子之間的差距,并不只是單純遺傳上的或是物質條件上的差距,寒門貴子的例子比比皆是。細節決定成敗,我們每天與孩子的互動、對話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像一條條小溪流一樣,總有一天能匯聚成大海。
爸爸媽媽具體應該怎么做?
如果孩子有了語言發育遲緩的跡象,或是已經在上語言矯正課了,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努力才能挽回敗勢呢?
1.滿足需求慢半拍
寶寶想要某樣東西,或是想干某件事時,一定會尋求父母的幫助。這時,家長不能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慢半拍,引導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便孩子說不出來,爸媽先說孩子再學舌也行。
2.重視玩具的作用
玩具不只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貪玩需求而存在的,也可以成為家長進行語言引導的重要工具。很多玩具寓教于樂,比如卡片、積木等,媽媽可以在陪孩子玩玩具的同時,用語言表述孩子在干的事情,或是用問題引導孩子的下一步動作。
3.切莫忽視同齡人的交流
相對于和成年人互動,寶寶更傾向于和同齡人一起玩耍。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心理年齡也相仿,更容易打成一片。所以,爸爸媽媽要經常帶孩子出門放風,擴大孩子的社交圈,有共同語言更容易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