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解釋
泰伯, 也作“太伯”,是周的祖先古公宣父的長子,本來應該繼承諸侯之位,但他看到父親有想把諸侯之位傳給他的弟弟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的意思,便把諸侯之位讓給弟弟季歷。他多次辭讓,最后逃到勾吳(今江蘇無錫,那時屬于蠻荒地帶)躲起來。
“至德”,是最高的品德
“民無得而稱焉”意為“老百姓沒有機會稱贊他”,因為他已經不在周地了,老百姓對他的“至德”并不了解。
大意
孔子說:“泰伯,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極高品德的人啊。他多次把天下讓給弟弟,老百姓卻沒有機會稱贊他。
導讀
孔子所處的年代正是春秋戰國之交,各個諸侯國打來打去,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無非就是搶奪王位和地盤,而泰伯不僅不搶,還再三禮讓,這就顯得極其可貴了。孔子之稱贊泰伯,其實是表達對當時混亂而丑惡的現實的不滿。
用閱讀去了解這個世界,然后愛上它
——閱世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