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小葉子,早上好~
又見面啦,我是不老也不油的職場「老油條」久久醬。
前不久,久久醬順利通過了科四,拿到了駕駛證!
雖然離擁有自己的車還很遠,但久久醬還是迫不及待地去知乎瀏覽了一些關于開車的話題。
結果這樣一條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為什么有人說開車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情商和潛力?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袋上仿佛浮現了三個問號:這不是瞎掰嗎?開個車而已,怎么還跟情商和潛力掛鉤了?
但是,當看到這個問題有 1600+關注,236w 人次瀏覽,近 300 回答時,我發現是我格局小了……
于是,我點進了這 200 多個回答,再回頭想想自己學車,和坐別人車經歷,突然就悟了……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以小見大的,開車就是如此。
有過駕駛經歷的人肯定知道,開車并不是簡單的點火起步,它要考慮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開車,需要你將規則牢記于心,需要你根據情況隨機應變,需要你有極強的責任心,也需要你能夠在特定環境下抗住壓力……
所以,久久醬今天打算從 3 個方面說明,開車,是如何體現一個人的情商與工作能力的。
從不違反交規的人,一定很有原則
首先,我們來談談交通規則這件事情。
違反交規的現象在新手時期會比較常見,這主要是因為操作技術欠缺,實踐時不熟練造成的,雖然同樣是需要被懲罰與糾正的行為,但大多不至于上升人品。
但如果一個人在開車熟練的情況下仍多次違規,那就有點說明問題了。
遵守交通規則是寫在法律里的,是原則中最底線的那一部分,開車多年還在違反交通規則,那說明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原則問題。
這個人的底線可能很低,還抱有僥幸心理。
如果他在違反交通規則時車里還有別人,那還說明他缺乏責任感,沒有把他人的生命安全當一回事。
像前面說過的,很多事情是以小見大的,開車沒有原則,那生活,工作中,他的原則性會強嗎?
職場中,能夠遵循既定的規則辦事,是最保險不過的。
但如果你的同事,或者客戶的原則性不強,對很多事抱有僥幸心理,那就比較難纏了。
因為他們可能會誘導你去做一些違規,突破既定原則的事情。
比如他們會說:「就這一次,肯定不會被發現」,「通融一下,以后繼續合作」,「太麻煩了,這次就算了吧」……
這種時候,一定得堅守陣地,別被帶溝里了。
畢竟,村上春樹曾說:「人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
只有一個時刻有原則堅守底線的人,才值得別人去信任。
遇「堵車」不罵,一定很會控制情緒
對于開車的人來說,出現堵車的情況,肯定非常讓人頭疼。
每每遇上上班早高峰,下班晚高峰,看著前方龜速行駛的蜿蜒大長隊,那真的氣不打一處來。
如果遇到被違規超車,故意鳴笛挑釁等惡劣情況,那更是想想就血壓飆升。
如果在這些情況下,能夠不亂發脾氣,不作出不理智的賭氣行為的話,那你八成很會控制情緒。
可以說,開車也是檢驗人情緒的一個有效方式。
特別是當有不熟悉的人或者同事領導坐在車上時,更需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因為過分暴露情緒容易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容易影響到別人的情緒。
這個時候放放音樂,調節車內氛圍或者換角度思考,規劃更好的行車路線都是可以的。
職場上,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事趕事的情況,有時候壓力太大,真的感覺整個人都要爆炸。
成年人的崩潰從來不是由一件事情導致的,而是多個壞事集中在一段時間內接連發生,以至于最后壓死駱駝的真的可能只是那根極輕的稻草。
這種情況下,久久醬建議大家這樣做:
? 首先把自己要做事情都列成一個清單,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進行排序:緊急任務立馬需要行動起來。
? 不能在短時間內搞定的,但也不是很緊急的事情可以適當延后。
? 而后根據任務做工作計劃,越詳細越好,最好精確到分。
? 最后預估一下自己每件事情的完成時間,在腦袋里面設立一個警鈴。
職場往往更青睞「先解決問題,再照顧情緒」的人。
會安排座位,情商一定不低
開車的人會不會安排座位,也是一門大學問。
假設公司讓你開車去接一位客戶,你會怎樣給他安排座位呢?坐副駕駛陪他聊天?
其實這個時候比較合適的方式就是讓他坐到后排。
因為目前雙方之間并不熟悉,坐在副駕駛會略顯尷尬,而且為了表示尊重,綜合考量之下客戶理應被安排在后排位置就坐。
當然了,如果情況比較特殊,比如對方暈車之類的,那就安排副駕駛更合適。
這些不起眼的安排,卻恰好體現了我們的情商。
因為高情商的人總是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主動關注和了解他人的感受,做出讓他人舒服的行為。
職場上,當我們與客戶,領導,同事交往時,多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合作更加順利;能有助于掌握對方的需求,及時調整工作策略……
寫在最后
除了開車外,類似「酒品見人品」、「字如其人」等這樣的古話訓誡不勝枚舉。
很多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代表我們本身,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
不過話說回來,萬事都不是絕對的,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不能完全通過某一件事下定論,而是應該通過多方位的觀察再來做判斷。
所以建議大家在評估合作對象時,可以多方位觀察,再判斷這人是否靠譜,是否需要多留個心眼。
但對于自己,自然是越謹慎越好,盡量不要在細節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你覺得職場和生活中還有哪些以小見大的事情呢?在留言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