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碳酸飲料里的氣泡、綻放的煙花、面食里的小蘇打、游泳池里的“藍水”,都隱藏著化學的奧秘。也許你正在為學習化學而感到發愁,又或者,自從畢業后的你,就再也沒有接觸過這一學科。那么,今天推薦的這部《門捷列夫很忙》,將會顛覆你對化學學習的認知。
而這部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化學知識科普類紀錄片,也在前幾天榮登國家廣電總局2021年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獲得優秀撰稿類獎項。她以圖片、動畫、實景外加專家解讀等形式,讓門捷列夫先生當導游,帶我們從化學元素出發,了解生活的世界。一共五集,每集25分鐘,十足是一部“讓人開心的化學紀錄片”!
貼近生活的選題_展示化學最接地氣的一面
科教紀錄片的選題,不僅指內容的設計和編排,還包括片名的選取。化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門類廣、知識多,講述哪些內容、講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是需要主創認真探討的問題。《門捷列夫很忙》 定位于化學普及,運用了 “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選題設置,既簡述了必要的化學發展史,又選取了極具特征的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進行分類描述,同時片名也運用生活化的網絡用語形象地概括了內容。
《門捷列夫很忙》全篇共五集,分別是《門捷列夫是怎樣 “煉”成的》《四大天王》《你好毒》《高冷的貴族和嚇人的暴君》《改變世界的元素》。僅觀片名就極具吸引力,讓人不禁想去探尋影片究竟講述了什么。這就好比人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好的片名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
內容設計上, 從“身邊的化學”入手,帶領觀眾領略無處不在、千奇百怪、驚喜連連而又出乎意料的神奇化學世界。
我們做面食時常常加入的小蘇打,就是碳酸氫鈉。小蘇打和發酵的面粉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使面食更加蓬松,同時起到了中和面食酸味的作用。
銀是與人體皮膚最為親和的金屬,打耳洞怕過敏或感染,帶上銀飾耳環最好。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出現了水華現象,游泳池的藍水變成了綠色。這是由于游泳池一般會用次氯化物消毒,次氯化物產生余氯,余氯會抑制細菌和藻類的爆發。
一般家庭的衛生間里,都會有84消毒劑和潔廁靈,但你千萬不要同時使用。
雖然是“貴族”,但是金也很接地氣。每年都有5億美元的黃金用于手機的生產。更出乎意料的是,金箔還能作為食品添加劑,出現在餐桌上。她在常態下完全無毒,灑在烤肉上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硅很少以單質的形式獨立出現,她會與其他元素化合,形成硅酸鹽或二氧化硅,大量存在于巖石、沙土中。人們把含硅的泥巴捏成各種形狀進行燒制,就制作出了陶器。
風趣幽默的語言_化學變得妙趣橫生
在化學教科書上,常常只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和貢獻,總是容易讓學生們感到枯燥乏味。而《門捷列夫很忙》 則以幽默風趣的解說、活潑動感的配樂,以及色彩豐富的畫面,打破了人們對傳統科教紀錄片的常規印象,演繹出化學的妙趣橫生。
節目一開始,卡通版的門捷列夫坐在熱氣球上,優哉游哉地升上高空。她是這樣介紹門捷列夫的_這位19世紀的俄國科學家熱衷于探險。他曾來到北極,北冰洋的一條海底山脈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還曾獨自乘坐探空氣球,飛到3000米的高空收集氣象數據。閑不住的他還涉獵了多個領域,自己做的箱包在時尚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聰明的門捷列夫是一個愛學習,又不愛“好好學習”的學生。他喜歡打牌,就把元素的名稱、性質和原子量等信息制作成一套63張的7色撲克牌卡片,還像個占卜師一樣擺弄他的牌陣。要是放到今天,也算是迷惑行為大賞了。
網絡化的語言和科學家形象剪紙動畫相得益彰,隨情節而進行的配樂以及適時加入的音效,讓影片的節奏變得更加活潑明快,連最為枯燥的 “元素周期表” 發現史都變得生動有趣,數十位科學家在短短幾分鐘內魚貫而出,簡述其對元素發現的貢獻,穿插發現過程中的軼事,一部 “近代血淚化學史”躍然而出。
1803年提出了化學界革命性的理論“原子論”的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將“棕黃色”的、但實際上是櫻桃紅的襪子送給母親做禮物而讓母親面露難色時,才發現自己是色盲,于是他成為了第一位研究色盲的人,色盲癥也因此被稱為道爾頓癥。
除了科學家,化學元素也被《門捷列夫很忙》用擬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更形象地理解每個元素的特點。比如她是這樣介紹元素屆“四大天王”_氫、氧、碳、氮的_
氫占據了宇宙中絕大部分的質量。別看她“輕”,卻擁有洪荒之力。
碳不僅是擼串必備材料,更是整個生命體系的核心。
氧和氮,一對好基友,互相包容互相鼓勵,給了地球萬物生命的動力。
就像人有急脾氣和慢性子,高冷與活潑,元素之間也有迥然不同的“性格”。銅,很“穩重”,即使把她放進稀鹽酸和稀硫酸里也不溶解,自由女神像就是銅像。
另一些金屬元素卻非常活潑,就像鈣,由于活潑,總和其他元素結合在一起,比如形成碳酸鈣。大塊碳酸鈣,就是古往今來建筑第一神器,大理石。
還有一些元素或者她們的化合物,則很“毒”,可以致人傷害。19世紀初,一種閃耀著迷人翠綠的顏料,在巴黎上流社會瘋狂流行,她也被稱為巴黎綠,今天巴黎綠依然存在,只不過現在被用來制作老鼠藥。
她的主要成分是砷,由于這種顏色讓人心馳神往,所以大量畫壇巨匠成為了砷的犧牲品。據說梵高的精神失常、保羅塞尚的糖尿病、莫奈的雙目失明,都和這種顏料有直接關系。
硬核的科普內容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科學的本質就是探尋真理,紀錄片奉行的原則亦是真實記錄。無論時代如何發展、 形式如何創新,科教紀錄片都必須首先遵循內容上的科學客觀。
《門捷列夫很忙》是一部探尋 “化學”的紀錄片,前期的劇本創作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占到了近一半的時間,查閱資料、知識收集、專家核實,必須確保內容科學嚴謹。此外,在我國化學會的加持下,紀錄片的科普內容更是寫滿了 “品質保證”。全片一共出鏡3位青年專家,分別是北京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副研究員蔣尚達、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教授張瑩瑩、我國顆粒學會秘書長王體壯,3位青年學者在片中關鍵時刻的幾句點撥,簡約通俗的語言往往起到 “畫龍點睛”的妙用。
科教紀錄片的社會意義也遠不僅僅是科學原理和科技成果的展示,更多體現在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門捷列夫很忙》一片多運用詼諧的語言體現了科學家們不懈探索的精神。
在介紹 “氧”的發現時,解說詞是: “拉瓦錫珍貴的頭顱被砍下了,但人們探求萬物本質的雙腿, 開始在正確的道路上狂奔”。
在介紹布蘭德通過蒸發提煉 5500 升尿液得到 “磷”的過程 中,解說員說道: “于是他打起了尿的主意, 畢竟金子是黃色的,尿也是黃色的......在飽受 了我們可以想象的痛苦 ‘熏陶’之后,布蘭德沒有找到黃金卻意外地發現了磷。我們要為布蘭德感到幸運,因為他長時間接觸的白磷是 一種劇毒物質”。
結語
紀錄片 《門捷列夫很忙》并不是大制作、 大體量的紀錄片, 但她卻與時俱進,憑借創新型表達形式和表達手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無論是敘事方式還是視聽呈現,都更加貼合當下公眾的審美需求,代表了新時代科教紀錄片的創作及傳播方向。
“用一個好的辦法講一個好的故事”已成為制作一部好的紀錄片的共識,對科教紀錄片而言,更是如此。讓我們期待像《門捷列夫很忙》這樣優秀的科普紀錄片能夠更多地涌流。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系_faxianjilup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