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huan球網》報道,24日開始,我國將按計劃陸續在南海、黃海、渤海多個海區進行實彈射擊演練。結合東部戰區17日宣布的在臺灣島東南和西南方向的軍事演習,解放軍本月在我國四大海域的軍演幾乎同時進行。
對于軍事演習的相關報道大家并不陌生,但解放軍為什么同時要在四大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呢?她背后透露出了什么樣的信息?
軍事演習就是為軍事斗爭或非戰爭軍事行動做準備,但是,從戰爭史上看,頻繁的、大量的、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往往與戰爭緊密聯系在一起,某種意義上講,她就是戰爭的前奏,有時甚至演習也會轉化為戰爭,演習就是戰爭行動的一部分。
解放軍此次四大海域同時進行的軍事演訓活動,充分顯示解放軍在捍衛祖國統一的過程中,有能力打敗一些來犯(援)之敵;同時,也充分顯示解放軍將充分把毛主席的戰爭指導思想運用到現代戰爭中去。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有攻城阻援、圍城打援和攻城打援等戰法,毛主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攻城阻援,就是以攻城為目的,大部分兵力用于攻城,小部分兵力用于阻援,阻援是攻城的手段。圍城打援,即以小部分兵力圍城,誘敵來援,而以大部分兵力用于殲滅來援之敵,這是目的。
攻城打援則是既要實現攻城的目的,也要實現打援的目的。
解放戰爭時期濟南戰役把“攻城打援”發揮得淋漓盡致。毛澤東給粟裕和許世友的電報中,提出了濟南戰役“攻城打援”的作戰方針,即保持足夠兵力攻下濟南前提下,以大部分兵力用于打援,在攻濟南的同時,殲敵援軍一部,取得雙豐收。最后,解放軍攻下濟南城只用了8晝夜,共殲滅國民黨軍10.4萬人,國民黨濟南守將王耀武也被俘虜。解放軍取得了濟南戰役的勝利。
毛主席的戰略指導方針中有一條是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當前,美日澳等國不斷叫囂要“協防”臺灣,未來解放軍在捍衛祖國統一可能的戰爭中,必將從最壞處著眼爭取戰爭的勝利。因此,“攻城阻援、圍城打援和攻城打援”必將成為解放軍的戰略戰術。
如果美日澳等國象征性援臺,解放軍將實施“攻城阻援”之策;如果美日澳等國欲大規模援臺,解放軍將實施“攻城打援”之策;如果美日澳不計血本援臺,并欲與解放軍展開決戰,解放軍將實施“圍城打援”之策。
《孫子兵法》云:“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也正是“圍城打援”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因為“圍城”與“打援”是一對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之所在,“圍城”可以轉化為“攻城”,“打援”則可以演變成“阻援”。
看似攻城,實則重在打擊援軍,布好口袋陣,等你前來鉆。看似打援,實則旨在消滅城敵,你不敢來救,我自全力打。
日本侵華戰犯岡村寧次雖親筆撰寫了《圍點打援是共軍的主要戰術》,卻屢屢不得破解要領。
解放軍四大海域軍演已告知美日等國,如果未來膽敢“協防”臺灣,解放軍全然具備“攻城打援”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