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霍尊徹底涼涼,讓很多人對內地紅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究竟這些紅極一時的偶像和名人,為什么會這么快就涼透了呢?而同樣在娛樂事業發達的香港,我們會發現,香港名人的抗風險能力明顯比內地名人要強。就比如說犯過錯誤的陳冠希,也觸犯過法律的謝霆鋒,他們在蟄伏一段時間后,又都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線,但是像吳亦凡、鄭爽等名人,基本已經前途盡毀。
說到香港的名人的我們會想到誰,除了頂流的成龍、李連杰、梁朝偉、劉德華等人,是不是還能夠記得吳孟達、廖啟智等黃金配角。大部分粉絲是如何認識這些偶像的,我想一定是通過作品。即便是照片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陳冠希,他其實也是靠著硬實力打天下。最初他能夠被影迷認識,也是通過刻苦拍攝電影打開的知名度。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從4個方面來分析香港名人和內地名人的明顯區別,而通過這4點區別,我們也自然理解香港名人的抗風險能力更強了。
第一點我們要重點關注一下香港的紅人的市場處境,自很多年前形成規模開始,香港紅人就處于一種競爭力很充分的高壓狀態。當時由于區位優勢,香港得以以電影事業為基礎,進行拓展娛樂事業。但是香港本地的市場很小,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市場資源,香港的紅人大佬們,不得不執行走出去的策略。除了走出去之外,香港紅人也盛行請進來的戰略,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李連杰、李小龍、甄子丹、吳京等人,其實他們都是外部市場輸入到香港的產物。
這樣的市場環境,說明香港紅人的競爭壓力非常之大,李連杰曾經說過,他最初到香港打拼時,雖然已經憑借《少林寺》紅遍大江南北,但是香港電影的投資人依然要看數據。一旦沒有票房號召力,即便是李連杰這樣的大咖,也要甘于寂寞,承受壓力。后來李連杰直到《黃飛鴻》系列,才開始在香港走紅,并徹底開啟了自己的功夫巨星之路。所以香港市場是一個講作品,講數據的地方。
試問這樣的壓力之下,香港的名人們會不會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奮斗成果。所以他們自愿犯錯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如叛逆的謝霆鋒,當年的“頂包案”也是操作失誤。為此謝霆鋒遭遇了職業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滑鐵盧。
說到這里,其實第二點因素和第一點是有所關聯的,那就是香港的名人足夠的拼。就拿我們剛才說到的謝霆鋒來說吧,他可以借助自己父母的名聲輕松的混日子,但是他卻偏偏不走這種純流量路線。在出道之初,謝霆鋒的家人都特別注重培養謝霆鋒的基本功。為了讓謝霆鋒能夠成為歌星,他的母親狄波拉將謝霆鋒送到戴思聰處學習音樂。
而謝霆鋒也很爭氣,在1999年憑借著《謝謝你的愛1999》一舉成功,而此時他距離出道已經有4年之久。后來謝霆鋒的事業又遭遇了2002年的“頂包案”和2008年的照片事件的多重打擊。但是謝霆鋒每次都沒有氣餒,他總是頂著壓力,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一點是香港名人比內地名人更加優秀的地方,香港名人很明白自己的事業定位,他們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往往會付出許多額外的努力。但是我們看內地的演員就差距很大了,比如吳亦凡,他好像更多的會出現在綜藝節目中,而且在綜藝節目中他也往往不是主角。
第三點就是名人們事業的操作邏輯不同,香港的名人一定是先有作品,才有流量,然后才有名氣。在香港幾乎沒有所謂的紅毯名人,他們想出名,必須依靠扎實的,觀眾喜愛的作品。就像周星馳和梁朝偉、劉德華幾乎同時出道,但是在沒有觀眾熟知的作品之前,周星馳一直默默無聞。而再早的李小龍也是如此,無論這個人有多大的潛力,他一定要經過市場的競爭和驗證。
而內地的名人們則就不同了,還是說吳亦凡,他根本就不是靠作品起家。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吳亦凡也有自己的特點,可是有多少人看過他的電影,聽過他的歌。我想即便是吳亦凡的粉絲也對此了解的寥寥無幾。吳亦凡的成名,可以說根本不是作品的助推。他的名氣完全是靠著營銷團隊運作的結果,而娛樂事業,在吳亦凡這里,就成了單純的流量。而流量則是利益的代名詞,卻不是娛樂事業的價值體現。
前段時間劉德華搞出道40周年直播,他其實在香港紅人比較接近頂流名人的稱號。但是我們看劉德華,他卻表現得依然很刻苦,他除了是一名演員,還是一位歌星。要說劉德華也有機會靠著流量紅一輩子,可是在香港紅人的習慣,使得劉德華多年來始終堅持出作品,除了拍電影,他還唱歌,參加各種活動。
而我們再看吳亦凡,別說作品,就連參加真人秀節目都很少,他的成功,完全是靠著嚴密的營銷手段。而這種操作,難免會讓吳亦凡找不到北,結果也因為自我的放松,變成了放縱,最終放縱也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第四就是香港的名人無論出身如何,他們都尊崇務實原則。在出現事業危機的時候,香港的名人們很懂得自己應該用何種方式應對危機。就比如說2002年謝霆鋒經歷的“頂包案”,這次問題幾乎毀掉了謝霆鋒的職業生涯。為了有效地改善公眾形象,謝霆鋒宣布暫時退出紅人。在回憶這次危機的時候,謝霆鋒直言自己雖然當時年齡不大,但是既然已經有了大人的薪水,就一定要承擔大人的責任。
在這點上香港名人也更加的自律,他們在應對公眾事件的時候,也一定會注重自己的名人身份。比如說當年劉德華的“楊麗娟”事件,其實劉德華也遭遇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在多年的糾纏中,劉德華始終堅守自己的立場,他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瘋狂,而偏離整個社會大眾的價值觀。
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香港名人更加將精力專注于自己的事業,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風險到來的時候,往往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即便是陳冠希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他們依然能夠應對自如,最終雖然陳冠希退出了紅人,但是他依然保住了自己的事業。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后受罪,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這個人很難取得長久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