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當代年輕人出行圖鑒,大概就是:天氣不好,打車走吧;加完班了,打車回吧。不過一般打的都不是出租車,而是網約車?,F在想想,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習慣打網約車的呢?
大概是從五六年前,網約車剛上線時瘋狂地發打車券、優惠補貼,幾塊錢就能打到車,比坐公交地鐵還便宜,干嘛不打?可當時薅羊毛薅得有多快樂,后面就有多無奈。網約車司機也是一肚子苦水:平臺抽成太高,自己苦哈哈地跑一天賺不了多少錢。而各大網約車平臺呢,前期打價格戰的時候有多卑微,后面漲價漲得就有多肆無忌憚。
而之所以平臺敢這么囂張,是因為她們擁有自主定價權。
您可別小看這自主定價權,有了她就可以打價格戰。比如去年有一家平臺為了進入網約車市場,定價比其他平臺低15%,然后只用了一個月就從小弟變成了大哥,逼得對手趕緊也調整定價策略。
擁有自主定價權還可以更好地控制司機,也就是控制運力。截至今年7月31日,各地共發放351萬本網約車駕駛員證、135.7萬本車輛運輸證,網約車司機越來越多。然而平臺定價是不會跟司機商量的,當平臺為了調動運力修改價格時,司機只能接受。
另外,雖然虧損已是行業現狀,但這些頭部企業想要賺錢,恐怕只是分分鐘的事,只要改一下算法和抽成比例,就能快速變現。
但是未來,網約車平臺想繼續這么任性已經不可能了,就在前天,交通運輸部出手了,要求網約車平臺規范自主定價行為、不能再抽成這么高了,還要設定抽成比例上限。
前幾年,監管部門對網約車行業可以說是很包容,但包容不是縱容,未來肯定會繼續完善監管的。網約車的出現本來是為大家提供便利的,乘客坐著舒心,司機也能賺到錢,平臺才能長久發展,這才是正道兒。
(策劃 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