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到了,妹妹問我:什么是愛情?
我用一個猶太智者對愛情的解釋回答了妹妹的問題:
愛就是付出,是愛自己的那一份付出。
有一個關于拉比Kotzk的故事。他遇到了一個喜歡吃魚的年輕人,于是他問這個年輕人:
“小伙子,你為什么吃這條魚?”
年輕人說:“我喜歡魚?!?/p>
然后他說:“哦,你喜歡這條魚,所以就把她從水里撈出來,并殺了她,吃了她?!?/p>
他說:“不要告訴我你愛這條魚,你愛你自己,因為這條魚味道鮮美,所以你把她從水里撈出來,宰殺了,煮了吃了。”
世界上有很多愛,這只是“于魚的愛”當
一對年輕人談戀愛,一對年輕男女談戀愛,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男人從女人身上看到對方可以滿足他所有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同時,對方也認為可以感受到她所說的來自男人的愛,但雙方只是從對方身上尋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彼此相愛,對方成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世界上所謂的愛情太多了,都是這樣的。愛情的外在表現不在于我想要什么,而在于我想給予什么。
何謂愛情?
有一位猶太倫理學家拉比·德斯勒曾經說過:
人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為你必須為你愛的人付出,但真正的答案是你愛你為之付出的人。
他的意思是,如果對你付出了,表示我就把自己投入在你身上。
而自愛是必須的,每個人都愛自己。
所以現在我的一部分變成了你,也就是說在你身上有我愛的一部分我自己。
真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簡單的接受。
于是,妹妹問我:那愛是付出嗎?
我說:不全是。
我們的身體是由愛組成的。
愛是一種物質被細分為微小的部分,甚至不能再被切割和分割的狀態,即她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東西叫愛情。
愛情相當于老子的道,但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所以我說她是道。
愛等于空,正如心經所說:色與空無分別,空與色無分別。色是空的,空是色,人想知道的時候也是如此。.
愛等于智慧,在物理上表現為:極小,小得不能再小,遍布虛空,然后變得極大無窮,空無一物。這也是智慧,三昧,菩提;
這就是愛,無限接近零,不等于零。
那么,理解這樣的愛對我們有什么意義呢?
只因為我們是由愛組成的,愛就無處不在,沒有愛我們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了解自己,只能靠別人的眼光和外界的肯定和認可來認識和認識自己。
比如你是純白的,你被放在純白的空間里。你如何劃分空間和自己的界限?
除非你和其他顏色的純白不同,顏色對比越強烈,你的自我意識就越清晰。
黑色和白色是最強烈的對比色。
因此,我們生活的各個世界分為陰陽、正反、對錯、對立。
對立和差異是每個人內心的鏡子,他們通過投射一切來認識自己,理解自己。
宇宙是愛、空、道,因為宇宙想認識自己,所以分裂。有了山川,所有的生物都通過無數的差異和碰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就像宇宙生命中的一個小細胞。
細胞不知道身體的存在,她們只能看到和感受到提供自身生存的狹小空間。
細胞不知道人類的大腦輸入指令,細胞接受指令執行出生和死亡任務。
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我們不知道自己被宇宙意識所控制,無時無刻不被無形的線條所引導和指揮。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沒有愛情,那是荷爾蒙。
有人問楠·懷瑾先生,愛情哲學的內涵是什么?
南懷瑾先生回答:人們最愛的是我。
所謂“我愛你”,是因為我想在愛你之前先愛你。
當我不想或不需要愛你的時候,我不愛你。
所以,愛是自私最極端的表現。
其實人最愛的不是你也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
那么,我是什么?
是尸體嗎?
回答:沒有。
當你病重時,醫生宣布你必須去四肢或器官的重要部位,然后才能再次生活。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同意醫生的意見,寧愿忍痛放棄從生命開始就同甘共苦的四肢或器官,只想為了自我生命而活。
由此可見,即使是我的身體,在涉及到重要的利害關系時,仍然不是我最親愛的,所以我無法真正愛你和他!
真正的愛是徹底地愛自己。
自我認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你不需要依靠外界的認可來感受你的存在,明白你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每一個活著的個體,動物和植物,都是由愛組成的,我們就是愛本身。
《道德經》說:“天地無情,萬物為狗?!?。
宇宙就像一個母親,她孕育了天地萬物。#情感#
天地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萬物。他們對任何人都不是特別好也不是特別壞。任何事物都是自然發展的。宇宙不會區分人和事物的好壞。
無論萬物變成什么樣,都是萬物和自身的共同體驗。
創造了“家庭系統安排”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有一句非常耳熟能詳的經典語錄:我允許一切順其自然!
海靈格所表達的觀點與《道德經》的原意是一致的,“天地不仁,萬物皆狗”。
如果你是孕育萬物的宇宙,你一定想對全民說:一切都是允許的。
所有的生物都有愛和被愛的能力。
僅僅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己,就會因為外在形象、內心天賦、事業、財富、高等教育、對他人的愛等等而恐慌。。。尋求外界的認可來感受你的存在。
禪宗有一個兒子很好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佛在靈山,靈山在你心中。每個人都有一座靈山塔,他的心會下到靈山塔。
所有生命行為只有兩條指令:繁衍和進化。
(生命正在經歷成千上萬種情感的無盡進化,失敗或成功,成功或世俗欲望的挫折,與宇宙同生共死)
《超體》開篇臺詞:當環境適合細胞生存時,細胞選擇繁殖;
當環境不適合細胞生存時,細胞選擇永生。
如今的世俗愛情大多指的是欲望。也就是體內的原始能量。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人們可以在實踐、事業和世俗欲望(性或生殖)中使用這種能量。
能量用在哪里,結果自然不同。#最新#
梵語單詞“菩提-薩特瓦”原本的意思是“感受眾生”。
“覺有情”這幾個字用通俗的方式表達:看透這個世界并不是最難的。如果你看透了她,你就能敞開心扉,愛她,擁抱她。這就是“感覺”。
藏傳佛教經典中有一個故事:
在一位上師開悟之前,他向他的朋友宣誓。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他有所成就,他會來度化他的朋友。
上師開悟后,多次轉世,每一個生命都誕生在不同的國度,只等一會遇見朋友,告訴他一句重要的話。抱著這種愛,去愛眾生。這就是“感覺”。
那么,你想把生命的能量和愛用在哪里呢?
你想如何創造你的生活體驗?
#情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