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論里最容易引起纏迷爭論的莫過于“筆”了,纏師在62課《分型、筆與線段》和65課《再說說分型、筆與線段》里對筆有詳細的解說,尤其是65課對62課的內容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因為中樞是形態學的基礎內容,所以先講講中樞,對于構成中樞的筆,現在也不妨聊聊。
一、筆的構成
根據纏師的解釋:“兩個相鄰的頂和底之間構成一筆,所謂筆,就是頂和底之間的其他波動,都可以忽略不算,但注意,一定是相鄰的頂和底,隔了幾個就不是了”這里有這么幾個關鍵點需要注意:頂和底,相鄰,忽略波動。
頂和底就不做過多解釋了,一張圖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如下:左頂右底,這是標準形式。當然實際走勢里也有一些非標準的情況,例如3也是一個底,第一根K線和第二根K線雖然有缺口,但不影響判斷,甚至這樣的情況有空頭較強的意義在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例4這樣的情況,就不能認為是一個底了,因為第一根K線與第二根K線有包含關系。
相鄰,就是頂和底之間不能再有其他的頂和底,如有,則說明這“筆”并不是一筆,而是有好幾筆合并為一筆了,或者就是期間的頂和底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而是中繼類型,例如下圖所示。
首先,這是完整的一筆。肯定有人會指出:圖示里除了第1、3圓圈之處有頂和底,在第2個圓圈處不是也有頂和底么?不是違反了頂底之間不能有其他頂和底的規定了么?其實原因很簡單。
其一,中間的頂和底并不是完整的,藍色K線是共用的。根據“一個完整的筆,其頂和底之間不能有共用K線”原則,中間下降的3條K線并不能算作是一筆,所以整個走勢也就不能算作三筆合并為一筆。
其二,根據中間的形態判斷,第二個圓圈處可以看做一個頂或者一個底,如果看做一個頂,則意味著該頂之后還有一個頂(即第3個圓圈處那個綠色的頂),如果看做一個底,則意味著該底之前還有一個底(即第1個圓圈處那個紅色的底),根據纏師“頂之后還有一個更高的頂,則前頂不算;底之前還有一個更低的底,則后底不算”這個原則,中間的頂或底,只能斷定為中繼性質的頂或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中繼性質,但也有一定的操作指導意義,那就是中繼頂或底之后出現的頂或底,其為真正意義上的頂或底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簡單的講,就是該筆即將完成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上面一段說了很多,除了解釋“相鄰”要點之外,順帶也解釋了“忽略波動”這一關鍵點。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如果波動比較大,那到底要不要忽略呢?其實不用擔心,如果波動處形成了完整的一筆,那就是好幾筆合并為一筆而已,拆分開就是了。
二、筆的包含及處理方法
在實際市場走勢中,并非所有的筆都會如此標準,往往會有一些包含情況出現,例如下圖所示。
圖1和圖3,是存在包含關系的。圖1的綠色K線其高點和低點均在紫色K線之內,屬于包含;同理,圖3中的綠色也是包含于紅色K線。當遇到上述包含關系時,該如何處理?
首先,我們要判斷前面非包含走勢是上升還是下降,以圖1為例,紫色和綠色K線是包含關系,而紫色和紅色是非包含關系,現就判斷紫色與紅色K線是上升還是下降即可。判斷方法如下:在非包含關系下,如果前一K線低點高于等于后一K線低點,則為向下;前一K線高點低于等于后一K線高點,則為向上。其實用眼睛也可以直觀看出來,并不需要如此復雜。
其次,判斷好了具體方向,操作就比較簡單了:如果是下降,則取兩根包含K線的高點中的低點和低點中的低點為界限(仔細觀察圖1、2中的虛線即可),重新繪制新K線(粉色為新繪制的K線)即可;如果方向是上升,則取兩根包含K線的高點中的高點和低點中的高點為界限。
需要說明的是,K線的包含關系的處理要嚴格遵守結合律規則,即假設先后有三條K線都有包含關系,則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先處理好前面2根K線,然后拿新繪制的K線再與第三根K線比較,如還有包含關系,則繼續處理,以此類推。
三、新筆的定義
很多人其實在對筆的判斷上有不同見解,纏師也在后來的文章里對筆進行了新的規定,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處理包含關系后,有獨立的頂和底;不處理包含關系,除去頂分型中間的那根K線和底分型中間的那根K線之外,有至少三根無包含關系的K線。根據這兩點,有一些爭議的筆也得到了解決,這其實就是將筆的劃分標準降低了些,將一些奇怪的筆處理好,這將會讓走勢更加清爽,只要按照這一規定統一操作,是不影響結果的。其實,關于筆并非只有這么多內容。實際操作過程中,筆和線段的關系,筆完美如何判斷,類筆概念等等是極其重要的,這些內容將會放在線段之后再做必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