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
《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谷風之什·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先秦早期君子一語主要是從地位角度立論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員及諸侯國、方國的首領;戰國時又用做功臣或貴族的封號;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稱,指一國之國君,即最高統治者。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魏國的信陵君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的許多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
到后來,“君子”被賦予了道德品質的涵義。
《道德經》中“君子”兩字只出現在了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一章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從“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這句話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個身居高位之人,指朝廷官員及諸侯國、方國的首領。
從”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這句話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個有德之人,對不祥的東西是不屑使用。
所以老子在這里使用的“君子”是符合當時的語言環境的,君子就是指朝廷官員及諸侯國、方國的首領,而不是現代特指有學問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