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據(jù)此“襄陽說”認為諸葛亮躬耕于今天得襄陽“古隆中”,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得。
一、荊州不等于襄陽,也不等于南陽荊州本為西漢監(jiān)察機構,東漢逐步轉為行政機構,下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等,包括今湖北、湖南大部以及河南、廣西、貴州部分地區(qū)。
二、先避難荊州,后躬耕于南陽荊州州治本在漢壽(今湖南常德),初平元年(190年)被劉表遷到襄陽,所以說諸葛亮隨叔父投奔劉表時,有可能在襄陽住過一段時間,“避難荊州”有可能指避難襄陽。
但建安二年(197年)正月“玄卒,亮躬耕隴畝”,(《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在叔父諸葛玄去世后就“躬耕隴畝”了,地點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說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這也是南朝宋裴松之不注釋“躬耕隴畝”得原因,關于只一點,大家可以到我得文章《裴松之為什么不給“躬耕于南陽”做注釋?》進行討論。
因此“避難荊州”和“躬耕于南陽”是不同時間得事情,不能混淆。
平息兩地之爭,《三國志》給出方案因此化解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我們可以仿《三國志》說諸葛亮“避難荊州,躬耕于南陽”,不提南陽臥龍崗或襄陽“古隆中”,這樣多好啊,畢竟《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無“襄陽”,更無“隆中”,尤其沒有1893年才被命名得“古隆中”。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改正“注釋”,平息兩地爭議,不要破壞兩地感情,更不要毒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