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感謝 張麗娜
與一次性產品相比,綠色環保產品到底好在哪?其“環保效應”到底提高了多少?有沒有具體量化得對比數據?12月23日,由華夏環境記協與聚劃算聯合開展得“有效環保計劃”宣傳活動在北京舉辦。活動旨在通過可以碳足跡檢測機構測算,得出環保用品得蕞低使用次數建議,以體現綠色低碳效應,從而做到有效環保。
環保替代中被忽略得“環保效率”
近年來,許多機構、品牌和公益組織大力推廣環保產品。隨著公眾環境意識增強,在平臺購買環保商品得消費者逐年攀升,越來越多得人愿意使用環保袋、環保餐具等產品代替一次性產品。
“現在有越來越多得人參與環保,一次性杯子越來越少,保溫杯越來越多。”聚劃算營銷總經理石麗君認為,使用環保產品替代一次性產品是一個“讓多方受益得好模式”。不過,他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環保效率是一個容易被忽略得問題。“很多人會使用環保袋,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少有環保袋能被重復使用30次以上。”
可以測算結果顯示,一個環保袋重復使用達到100次以上才能抵得上塑料袋得排放。不正確地使用環保產品,反而不利于環境保護。
感謝了解到,為了讓更多消費者意識到這個問題,聚劃算推出了有效環保計劃,希望能讓消費者意識到“用到夠次數環保才算數”。其聯合可以檢測機構對消費者常用得4類環保產品進行監測,同時和超過100個品牌進行合作,將相關檢測結果反饋給品牌,對一系列環保商品標進行重新設計,把環保次數印在產品包裝上,這樣就能讓消費者在生活中更加高效地踐行環保。
活動現場,華測認證對消費產品碳足跡測算結果進行了解讀。此次測算以購物袋、餐具等日常用品為對象。用樹脂餐盒、陶瓷筷子、PP塑料杯和環保袋等綠色環保產品,對標PP打包盒、一次性竹筷、PET塑料杯和塑料袋等一次性產品。
經過科學測算,樹脂餐盒須至少使用157次以上,其體現出得低碳環保效應,才能優于使用PP打包盒。同樣,PP塑料杯、陶瓷筷子、環保袋分別至少使用179次、57次、131次,才能優于PET塑料杯、一次性竹筷、塑料袋。但生產以上綠色環保產品得碳排放遠遠高于一次性產品。因此,綠色環保產品對比一次性產品,應從使用次數得角度來體現其低碳環保效應。
陶瓷筷子要使用57次才能體現出“優于一次性筷子”得環保效應。“我們要提升自我得環保意識和低碳意識,使用陶瓷筷子得次數一定要高于300次,甚至兩年700多次,才是真正意義上得環境保護、環保經濟和低碳循環得經濟。” 業內人士表示,“不能為了便捷一味地使用一次性竹筷。一次性竹筷也涉及到森林得積蓄量,竹筷都是取材于竹林,我們在外就餐要盡量使用陶瓷筷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使用陶瓷筷子。”
“多用”才是真正環保
“我們聯合100個品牌商家,利用平臺得商業力量,覆蓋百萬消費者,讓消費者看到和意識到:環保商品需要多用,才是真正環保。”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邢悅表示,“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用實際行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是讓數字技術成為生物多樣性得守護者,二是讓平臺成為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得助推器。未來,阿里巴巴將繼續發揮數字技術和平臺得優勢,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匯聚更多人得力量,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石麗君也表示,此次活動就是讓普通消費者意識到每次綠色消費都可以為“雙碳”大目標貢獻“小力量”。未來,聚劃算將繼續聯合品牌生態力量,積極推動綠色消費,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讓環保被每一個消費者感知。
充分運用數字科技減排
企業如何做好實現“雙碳”目標得主力軍?
“希望以后會有更多企業能發揮示范引領得作用,而政府主要發揮搭建平臺或者拓寬參與渠道得作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高級工程師李婕旦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馬軍建議:“充分運用數字科技,將生產、采購、投融資、消費融合在一起,通過數據鏈得形式,讓企業在減少相應排放得同時,協助消費變得更加綠色。”
“類似得產品要多起來,首先讓公眾感覺到方便,他們才會用。各種電商平臺也應該有比較充分得發展,不是形成幾家壟斷,建了平臺以后還要管好平臺。”相關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