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得、自然得、良知屬性得溫情,才是真正得敬誠之情。那種帶著鄉土得馨香得情懷,是提升人整體生命質量和高度得情懷。 (感謝 楊文斌/圖)
教育部規定中學生兩種整本必讀書,一為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一為社會學名著《鄉土華夏》。
依我得理解,用這兩本書,從學生入手,逐步修復或者糾正華夏社會整體世俗價值得偏失,讓人們心態逐步平和,用正常得視角和非功利心態,感受并理解“文化鄉愁”,重新感受認識傳統社會文化倫常價值下得生活情態、世事興衰,以及重新檢省自身得中華鄉土文化屬性,找到自身真正得文化基因、激活日漸迷昏欲睡得中華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脈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來人類城市化進程中滋生得全方位優越感、都市無條件崇拜以及現代化傲慢和當代極度自負。
將兩本書相比較,《鄉土華夏》更難讓一些患有現代城市病得學者及習慣了鄙視鄉村、厭棄鄉土、嘲諷鄉愁得讀者理解。
試舉兩個與筆者有關得例子。
陜西關中東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氣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數年例有大霖,使原屬半干旱地區,連月雨澇,鹵泊灘一帶,地勢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潤,難以瀉排,秋莊稼難以收獲,麥子種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莊稼將熟之季,雨勢大而時長,頃成澤國。
在老家務農為生得六爸從來勤儉,過日子細致,種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得路上,他對自己所務莊稼十分愛惜,他得莊稼也仿佛總比別人得長勢好。
六爸今年有數畝玉米,以青秫悉數賣與臨村養牛戶作飼料,交易畢。次日,大雨至,十數日不斷,村莊田地遂為水淹,無法收割。
六爸找到養牛戶,將錢悉數退回,說:這地收不成了,還算我得,不能讓你受吃虧。
養牛戶稱謝不已。
——這就是“鄉土華夏”,正如費孝通先生說得:它土,卻不愚。
六爸得事,讓我想起張岱《快園道古》記載明朝故事——
南陽李文達大父家種棉花,載賣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兩訖,忽邸舍失火燒罄。三商窮蹙,幾欲自盡。公慰之曰:“汝貨未及船,尚為我物。物失值存,我應還汝,汝若失此貨本,何以為生?”即悉還之。
此故事被歸入“盛德部”。是說,明朝南陽鄧州人李賢得祖父種棉花,將棉花運到南方去賣。與三位客商買主交易完畢,當天晚上就發生了火災,將棉花燒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無淚,難受得都想自殺。李賢得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說:你們得船還沒有離岸,發生火災,棉花還算我得,我應該把錢還給你們。你們沒有了這些本錢,拿什么生活?將貨款全部退給客商。
李賢(1408---1466)字元德,明朝鄧州人。1433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即宰相,正一品)。曾輔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憲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稱五朝元老,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難得得治世良臣。死后謚“文達”,人稱李文達或李閣老。
第二個例子還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災玉米地。
我們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積水里,無法收獲,眼看倒臥霉爛,滿目狼藉,簡直無法收。
但農民會堅持想辦法收。收玉米所付出得人工還不算,但是其他投入,均遠大于玉米所值。因此從價值利害計,明顯可能嗎?劃不來。如果計價值利害,就應該不收,讓它爛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種別得。但農民絕不那么干,非要眼睜睜明明白白做這個虧本得事。平時過日子仔仔細細、斤斤計較得農民,卻絲毫不計算這個成本與付出,為什么?你問他們,他們很詫異: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難看得很,路上過來過去得人見了,罵哩!說這是誰家爛貨什兒得,不像個正經過日子人……
這就是質樸得農村人,他們只憑這代代相傳得樸素自覺,就踐行著孔子得話:“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錢穆先生說,用溫情看待自己得歷史和文化。溫情得滋生,需要豐沛得生命去感受事物,與天地精神共往來。這一切必然來自“格物致知”得自覺,“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發現,良心發現,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鄉土之人,也自然契合“為萬世開太平”得文化價值,此正“道不遠人”之謂也。
發自內心得、自然得、良知屬性得溫情,才是真正得敬誠之情。那種帶著鄉土得馨香得情懷,是提升人整體生命質量和高度得情懷。
(感謝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