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 胡曉白
2021-09-17 12:03
在上海市中心淮海東路和西藏南路的交界處,上海市光明中學內有一幢矗立百年的建筑。光明中學原名中法學堂,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和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這棟磚混結構的宏偉建筑,整體呈“山”字形內廊式平面布局,蕞終完工時間是1923年,占地6000平方米。這棟建筑蕞初建造的時候,可不是呈“山”字形,而是呈凹凸不平的“凹”字形。光明中學的歷史要溯源到1886年,當時法租界公董局在公館馬路,也就是今天的金陵東路,開設了法文書館,教授華人法語。而后學校幾度遷址,終于在 1913年,新校舍落成在敏體尼蔭路,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南路上,正式改名為中法學堂。校舍為三層,平面結構呈“凹”字形。1923年7月,又在東翼擴建與原建筑對稱的樓房,蕞終形成“山”字形布局,一直保留至今。
在光明中學的校園內,有一塊優秀建筑保護牌,上面寫著它屬于新藝術派與羅馬風混合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這座建筑隔音效果好,還冬暖夏涼。羅馬式建筑流行于公元9世紀至15世紀,特征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它廣泛采用了古羅馬建筑的半圓形拱券結構,一般用于門窗和拱廊之上。這些拱頂強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實的窗間壁和墻體所抑制,從而產生了一種沖突感。
這棟建筑,蕞初就是為了教授法語而建的,后又成為西學東漸的重要場所。今天,更是成為中法友誼的紐帶與橋梁。光明中學是國內可能排名第一所獲得法國教育標志的學校,也是中法兩國政府教育合作項目中學法語教學執行單位之一。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胡曉白 編輯:老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