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天氣系統包括鋒面系統和氣壓系統,鋒面系統包括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三類,氣壓系統包括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兩類。低壓系統又稱為“氣旋”,水平方向空氣運動由四周往中心輻合,旋轉方向呈北逆南順。垂直方向空氣運動呈上升運動,空氣上升冷卻,水汽容易凝結,因此低壓系統會形成大規模的云系,多陰雨天氣。
墨西哥灣高溫利于颶風生成
常見的氣旋有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兩大類,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就是我們熟悉的臺風(太平洋)或颶風(印度洋和大西洋)。熱帶氣旋通常生成在南北緯5°至20°之間的廣闊副熱帶海區,一般來說當這一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在26.5℃以上,就會導致海水強烈蒸發,在信風的激蕩作用下,水平氣流發生旋轉,當勢力逐漸發展,就會形成熱帶風暴,最終有機會形成臺風或颶風。
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颶風云圖
影響我國的臺風大多生成在菲律賓以東的廣闊太平洋洋面上,影響北美地區的颶風,大多生成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以及以東廣闊的大西洋海域。每年能夠生成多少臺風或颶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大洋洋面的溫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廣闊的高溫海域,會給臺風和颶風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汽和能量,使臺風和颶風多發。
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等海域溫度分布圖
上面的地圖顯示了2021年8月11日由衛星和海洋儀器聯合測量的海面溫度,我們發現外國南部海域,包括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西北大西洋等廣闊海域,溫度都在27.8℃以上,特別是墨西哥灣海域,大范圍海域都呈現高溫態勢。大范圍海域海水溫度高于26.5℃,持續的高溫,使得颶風更容易生成。
墨西哥灣及周邊地區地形圖
2021年5月生成的熱帶風暴安德烈斯,成為今年颶風季的第一個颶風,也是東太平洋有記錄以來最早的命名風暴。在大西洋海域,從5月19日至7月9日期間形成了五個命名颶風風暴。此后大西洋海域稍顯平靜,到了8月11日熱帶風暴弗雷德生成,橫掃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古巴等地,預計在本周末登陸外國佛羅里達地區。
風暴弗雷德、琳達和凱文
科學家預計今年大西洋颶風季將會形成15至21個命名風暴,其中有7至10個能夠達到颶風級別,其中有3至5個颶風可能會帶來強烈危害。西北大西洋海域生成的颶風,大多往西北方向移動,墨西哥灣是其必經之地,而墨西哥灣持續的高溫,很有可能增強途徑該海域颶風的勢力,勢力加強后的颶風,在登陸外國本土,將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風暴弗雷德、琳達和凱文衛星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