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一下,這篇文章不是講多么高深方法、技巧的,對很多人來說我寫的內容可能根本都算不上是“方法”。
當然了,對很多人來說“數學學不好”都會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因此我先特別提醒一下:本文更適合孩子的數學成績確實是很差或者是不夠好的情況。
第一步:“認識”的改變
改變“認識”不僅要改變孩子的也可能需要改變父母的。
改變孩子的主要是從自信心方面。
如果一門課或者是多門課長期持續性成績不好,尤其是再加上來自老師、家長以及同學們之間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壓力,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是很容易認定自己就是天生學不好,甚至會出現討厭這(幾)門課的情況,而且這些感受如果不加引導很可能會持續很久很久,甚至持續一生也不是不可能。
提升自信不要只靠鼓勵,這種“你要相信自己!”“你很聰明的!”“XX其實很簡單!”之類的話能不說就別說了,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行了,如果我們自己面對一些我們無法克服的苦難甚至是已經拼盡全力之后也無法克服的情況下,身邊一群人卻還在不停“鼓勵”自己,你真的會因此“滿血復活”嗎?
多數人是不會產生這樣的積極情緒的,對孩子尤其是對已經長期受此困擾的孩子而言面對這樣的“鼓勵”反而更容易強化的士氣沮喪、自卑等那些負面的情緒。
如果不去這樣“空談”,而是換成“我又找到了一個能夠幫助你學好的辦法,而且不難掌握,我們試試看吧?”會更容易給孩子帶來解決好問題的希望。
這也就是我要說的另外一個問題——父母也要改變認識,不能總是把自己也沉浸于“孩子不行”的認識,要多從更加積極的角度切入問題,多談“方法”少去陳述“現狀”更不要試圖嘗試用未來可能的“危機”來逼迫孩子必須立刻馬上如何如何。
如此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就算提升得不明顯,最起碼也不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第二步:做如下嘗試(重點)
1、重視課堂
課堂學習對不少學生來說總是會覺得太過簡單、基礎了,這確實是存在的,因為這就是課堂本身的特點——她本身就是更加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吃透、理解。但是課堂也不僅僅只是如此,老師會通過各種問題的分析講解教會學生一些分析問題、歸納問題以及總結問題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是貫穿于每一節課堂始終的。
“知識點”確實是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輕易理解,甚至不聽課也能“學會”,但是老師的講解時所帶動你進行的思維訓練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很難自己達成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盡管對一些人來說課堂確實是有點“簡單”了,但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是從“1”到“無窮”的起點。
如果已經跟不上了怎么辦?
這幾乎是所有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會遇到的一個困擾——自己也知道課堂學習很重要,但是基礎不夠好,完全跟不上的課堂再重視聽不懂怎么辦?
別灰心,有辦法。
首先你要做的事情是做好“預習”,下一節課演講的內容以課本為主借助教輔資料先提前認真自學一遍。
這個過程很有可能出現前續基礎知識也不理解、沒掌握的情況,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會很沮喪甚至又會陷入想放棄的輪回。
但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同樣的問題,你的心態就不同了——這等于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接下來就是找時間盡快解決不足就行了。
這么想、這么做是不是就積極起來了?
隨之而來的效率也就會提升了。
至于課堂上如何聽就不多說了,一般來說是個學生都會知道的。
2、保持一定量的刷題
“刷題”和“題海戰術”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這點上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一定要搞清楚。
要刷難度適合自己的,太難的不要去做,成績很差的學生一定要從“同步教材”的題目刷起。
這些題目包括課后作業、學校發的和自己買的同步教輔。
常規的考試題目難易比是7:2:1,基礎題的占比達到了70%,我們第一個目標就是先把她拿下。而過程中也會提高我們解決那個“2”的能力,至于最后的“1”,先不用著急。
“刷題”的關鍵除了控制好難度之外,最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注意——注意知識點的梳理和總結。
你最起碼要做到做一道題的時候都得清楚這道題考查的是什么,這些知識點在課本的什么地方,并且慢慢你還需要通過做題總結出來這些知識經常會跟什么知識點結合考查、有哪些常見的考查方式、容易出錯的點在哪里……
不懂不要怕也別放著,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行。
我孩子小學的時候我跟他這樣講過:如果說整個小學數學知識點一共有100個,你有不會的、聽不懂的很正常,但是你一定早知道每解決一個你沒掌握的你就距離目標更進一步……
同樣的問題,看待的角度不同對解決問題會有很大的影響。
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各種問題是比較集中的,例如計算問題、幾何問題、方程思維、數形結合等。
初期你可能會覺得到處都有問題,堅持這樣做下去,慢慢就會發現自己剩下的問題會越來越少了。
總之就是一定要多做題,并且多總結多反思,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記錄,沒事兒的時候反復去看反復去理解。
能堅持這樣啃下來千八百道題(或者兩套教輔)你的成績必然會比大多數學生更優秀!
3、堅持不懈
在學習上,從理論上講都能找到適合所有不同成績、能力學生的學習方法,但是再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生本人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永遠也不會有效果的。
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在學習上還真的會出現“大力出奇跡”也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情況——哪怕你的學習方法是低效的,但是你能持之以恒地努力,成績也一樣會很好。
當然,我們不提倡低效率的努力,這里只是想說“努力”和“堅持”在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初中這兩個學段中的重要性。
努力的過程切忌“好高騖遠”,一定要理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道理。
根據自身情況做一個《學習計劃》,里面不但要有學什么、學多久等量化的內容,還要有如何學怎么學以及還要做什么的陳述。天天看天天堅持,慢慢這些就會成為自己的學習習慣了。
最后我想說的是:其實絕大多數人的智力、天賦都是差不多的,太差的跟太好的都是極少數,而之所以普通人之間還是會在學習上出現這么大的差距,問題主要還是出在了“態度”“習慣”“方法”以及非常重要的“堅持不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