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憤怒的本質
憤怒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威脅,產生的一種戰斗模式。
當你靠近一頭獅子的勢力范圍時,獅子會爬起來,抖擻鬃毛,沖你怒吼幾聲。先警告你,勿謂言之不預也。
如果再得寸進尺,有可能你將被撕碎。
這就是進入戰斗,目的是:擊敗你,殺死你。
公雞打斗時,項毛豎起,撲騰起來;大猩猩發怒時齜牙咧齒,揮舞拳頭。
人在憤怒狀態,怒發沖冠,智力下降,面色通紅,兩眼噴火,口出穢言,心跳加速,全身肌肉繃緊。腎上腺素飆升,積蓄并增強力量,為了一舉擊敗對手。
何其相似乃爾!
憤怒有兩個目的:1,警告;2,擊敗,甚至殺死對手。
警告,告知對方邊界在哪。有積極作用。
比如,孩子在公路上串,監護人對ta怒吼一聲,有積極效果。ta未必知道安全是什么東西,但他知道不能在公路上亂跑。
擊敗,在體育比賽中轉化為競爭,取勝,殺死比賽。也有積極作用。特別是那種死對頭之間刀光劍影的競爭,如阿根廷足球隊遇上英格蘭足球隊時。
憤怒有兩個稱得上積極作用的是:警示,內化了的競爭。
二,憤怒的破壞性
憤怒,是不經過大腦主動調控的自動化情緒反應,非常不理智。必然以愚蠢開始,以后悔結束。
憤怒,有主動進攻性,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她的頂點是瘋狂;
緩慢期表現為仇恨與報復。
當然,憤怒也可表現為冷戰模式。
憤怒產生的攻擊行為:可以破壞關系,傷人毀物,激情殺人等等。
憤怒有明顯的指向性:
1,一般是指具體的某個其他人。
2,也可泛化,以某個其他人為中心點的一群人。
比如,外國校園槍擊事件;滅門;屠城;種族滅絕。
性質都是憤怒已極;寧瘋而狂,不悲而傷。
3,有時,憤怒也指向自己。
比如,被父母強勢指責辱罵毆打的孩子,把對父母的憤怒指向自己,憤而自殘自殺。
三,從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來理解憤怒。
憤怒,是個人需要得不到足夠滿足,感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單一情緒。
1,生理需要:
當“陽光,空氣,飲食,睡眠,住所,性等等”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個人容易憤怒。
餓著肚子,會窩火;
睡眠不足,有“下床氣”;
缺氧時,會罵人;
性不滿足會發無名火......
不過,這些表現很輕微,甚至不被認為憤怒。
2,安全需要
無論是生命,健康,經濟等等的不安全感,都可以產生憤怒。
生病的人脾氣暴躁。
有許多爭吵與錢相關。
正如上文所說的,面對安全威脅,很容易進入戰斗模式。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距離,進入會有一定危險的。
3,愛和歸屬的需要
感覺缺愛,沒有歸屬感,同樣可以產生憤怒。
個人可以歸屬于家庭,朋友圈,職業圈,階層等等。
主要講在家庭關系中的夫妻矛盾,親子矛盾,婆媳矛盾等。
諸多矛盾,沒有一樣可以輕易避免憤怒的爆發。
4,尊重的需要
每個人,只要不傻,都希望別人尊重他;
而不少人又忽略了對別人的尊重。
一個輕蔑的眼神,一副傲慢的神態,一句狂妄的話,都可能讓別人憤怒。
甚至對一些人,你不奉承,膜拜,都會引起他們的憤怒。
由自尊心不足,引起的憤怒,可以說俯拾皆是,最是修為要緊處。
因此,任何時候,你都得小心地保護好別人的自尊心。就是金剛石,也得當玻璃看。
5,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理想得不到實現時,覺得受到不公的待遇,人們也容易憤怒。
不信,你擋著別人財路看看,影響人家晉升看看,破壞人家好事看看。
小結: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端化;越是高端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越容易出現不可耐受的憤怒。
四,如何正確看待憤怒?
憤怒作為一種情緒,是大腦對外在事件的不適當解釋引起的反應。(根據艾利斯的ABC認知理論)
殘酷的事實在于,你所感受到的每一絲每一毫的憤怒,都是你自己引發的。
不是外在消極事件引起你的憤怒,而是你的錯誤信念,認知扭曲引起的。
因此,你應該為自己的憤怒情緒負責,而不是別人。
你有權憤怒,但憤怒能有什么用處呢?她只會把你的心困在仇恨中,沒法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
解決問題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
五,如何讓自己的憤怒胎死腹中?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
個人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認知上用功,改變固化思維。
僅僅知道憤怒是自己的認知扭曲引起的還不行。
要在引起自己憤怒的現實事件中,找出那些認知扭曲。
戴爾.伯恩斯列出十大認知扭曲,幾乎涵蓋了所有憤怒的起因。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兩極化思維,忽視重要的灰色地帶。
以偏概全:從一個負面事件,得出全盤皆輸的預測。
心理過濾:選擇性地篩出負面,去掉中性面及正面的。選擇性解釋。
情緒化推理:把感覺當事實,得出不準確的結論。
否定正面思考:對自己或別人正面的東西(優點,成果),熟視無睹。
放大或縮?。盒揶o上的夸張手法,錯用在思維上了。
應該句式:認為100%該發生的或不該發生的。
亂貼標簽:給人判決有罪。
妄下結論:不依據事實,想當然地推理。
讀心術:屬于妄下結論。好像別人肚子里蛔蟲,知道ta會不好地對待你。
先知錯誤:屬于妄下結論。無理由地預知:有個不好的結果等著自己。
罪責歸己或罪責歸人:罪責或全部屬于別人(甩鍋),或全部屬于自己(背鍋).。
總的來說:
完美主義害人不淺;
第一反應能站在別人立場上;
“實事求是”理性思維至關重要;
誰都不是神算子,且把未來交給時間。
舉例說明:
例1,
這些年,外國對我國搞貿易戰,高科技封鎖,軍事圍堵;搞疫情政治化,甩鍋我國;搞無中生有的負面新聞報道等等。
諸多行徑,讓中美關系進入了零和模式。
這些,充分反映了外國對我國的快速發展充滿了敵視,對我國威脅她全球老大位置,充滿了擔心與憤怒。
外國的認知扭曲有:
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維,非友即敵的狹隘,非成即敗的荒唐,一山不容二虎的霸道。
否定正面思考,心理過濾,放大:
否定我國快速發展的制度優勢;否定我國人民的團結,勤勞,刻苦,聰明的優秀品質;否定我國人民的創新精神。
制造虛假新聞,放大陰暗面。看看他們對新疆的虛假報道,看看他們在東京奧運會上,報道我國運動員奪牌的配圖就知道了。
讀心術:對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合理布局過度解讀,以為這些舉措就是針對外國的“使壞”;誤解我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善良;曲解我國實現中華偉大復興的合理愿望。
應該句式:錯誤地認為,我國應該遵守外國人制定的全球規則。
例2,
前幾天,持續下著大雨。由于雨下得急,單位附近的公路低洼處積了一些水。
一位婦女騎電瓶車過來,正巧遇上一輛轎車從積水處駛過去,速度有些快(沒有減速),濺了那位騎車女一身濕。
那婦女就開啟了怒罵模式:急著趕死去啊。開個破車,怎么一點公德都沒有,垃圾!遲早出車禍撞死你個狗入的。開車子的,沒有一個好人。真是遇到鬼了,一天都不順。
乍一看,這女的也有幾分發火的理由。但仔細想她也有些認知扭曲。
讀心術:你怎么知道他是有意的呢?或許他有急事,疏忽了減速,或許他思想開了小差,沒有注意到你。他濺你一身濕有什么好處呢?
亂貼標簽:他濺你一身濕,給你帶來麻煩,他這個行為欠妥。但無法證明他就是垃圾,或許他是個熱心腸的人呢?
情緒化推理:不管你怎么恨他,他極大可能不會因為濺你一身濕而被車撞死。
以偏概全:開車子的,沒有一個是好人。
罪責歸人:都是別人的錯。為什么過積水時,不看看可有來車呢?提前停車規避也行啊。
先知錯誤:一天都不順。誰也不是算命的,順不順看結果。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培養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的訓練方法。
個人覺得非常有效。
因為,人天生具有自我辯護的傾向與能力。這是角色扮演有效的核心原因。
讓別人扮演你,你扮演憤怒的指向者。
應用你在現實中容易發怒的情景,去表演。
你會發現,你平時的發火,有點言過其實,莫名其妙,你的怒火的的確確傷害了別人。
3,認知預演
類似于漸進式的暴露療法,
脫敏你的憤怒,降低你的易怒商數(IQ)。
采取漸進式,由低到高,排列引起憤怒的事件等級表。
利用想象,對事件進行處理,先是了解憤怒模式,再是訓練協商合作模式。
反復練習,直到習慣于合作模式,妥當且熟練地處理你以前的憤怒事件。
這是訓練功課,要長期堅持,才可能看見效果。
還有相關的積極方法:
一是多經歷,一是善于從別人的事件中學習。
4,降低自己的需求。
貪婪者是欲望的黑洞。
渴望愛者,自身缺乏愛的付出。
不滿足感,都是幻覺!只是看起來像是真的。
人總在欲求不滿時犯錯。為了避免犯錯,最好降低欲望。
網上剛有個報道:
一個小女孩,下學年就上初二了,卻選擇了跳樓自殺,遺書三張紙,字字都是淚。
原因是:
不堪父母對自己過高的學習要求(排名年級前10-12名);
不堪父母的毆打辱罵罰站。
對孩子學習成績提要求,一是,促孩子上進,為孩子好;一是,滿足父母的自尊心。
從父母毆打辱罵她的行為來看,可以說他們對她已經極度不滿了,已經出離了憤怒。
她錯在哪了?
父母定的目標,經過她同意了嗎?了解過孩子的實際情況嗎?她沒有權利做個普通人嗎?
如果,把她的學習成績目標定在平均水平;
不強求,多鼓勵;
杜絕打罵體罰;
她會錯誤地選擇自殺嗎?
至于她父母,
我只想說,
是你們自私的需求,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錯誤的教育方式,置孩子于死地,就差她最后一跳。
醒醒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們逃不脫做個普通人。
降低對別人的期待,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才是善待別人,心痛自己。
5,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假設,我們遇上消極事件時,在大腦中跳出的第一反應,是保護理解別人,我們會憤怒嗎?
答案是不會!
進化,讓我們有入骨的趨利避害的自私心理。
憤怒,是經由固化思維的自動反射。
如果,沒有平時的修為,你真的必然砍出那一板斧。
真的敬佩,那些舍己為人的人,那些不會輕易發火的人。
我們通過降維,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用他的眼睛來看世界。
你才會理解,他那樣做自然有他的理由。
父母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覺得怎么講,孩子就是不懂。免不了想,孩子怎么這么笨?免不了抓狂,提高嗓門尖叫。
你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過嗎?
你心中的極簡單,就是孩子眼中的極困難;
如果一點就通,你差不多也輔導不了他了。
在別人的維度理解別人,在自己的維度處理關系。
六,如何接納別人的憤怒。
如果你習慣于贊美、肯定別人,用別人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你很難找到憤怒的影子。
1,先接納憤怒,以平和應對。
提前準備:
一個憤怒的事件,如果你提前預測到,就比較容易接納。
道理很簡單,憤怒是一種戰斗模式,也是一種挑釁,來源于不安全感。
當你意識到沒有什么不安全的結果時,你就進入不了戰斗模式;
就能接納他人的憤怒;
就能以平和的方式應對:
心態平和,言語不激不邁,姿勢放松,且帶微笑。
切斷第一反應,保持沉默,轉移注意力:
我們多少年形成的固定化思維,決定了我們的習慣。
由于固定化思維,第一反應往往主宰了我們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許多錯事都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發生。
外在消極事件挑釁度越高,我們越不能自主,越近乎條件反射。
這也說明:意識到大腦中的第一反應是什么的重要性,切斷第一反應引起的行為,事實上很難做到。
你發現了問題,近乎就解決了問題。
其次,保持沉默,不爭不辯不攻擊。
忍:數,從1-20;和延遲滿足能力相關。
改變姿勢:
張開嘴唇,松開肌肉,露出微笑。
情緒改變行為,行為也必然影響情緒。
2,正確移情
接納別人的想法,接納別人的憤怒。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ta的想法,進行思維移情;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ta的憤怒,進行感覺移情。
舉例:
你認為我們不應該犯這樣低級錯誤,你是對的,我們真的犯了這樣低級錯誤。
我感覺你已經很惱火了,你胸里悶得很,是這樣嗎?
3,解除武裝,化解敵意
別人之所以憤怒,是因為覺得自己合理的需求,被不公的對待了。
也就是說,不管事實上如何,ta認為ta是對的。
只要同意了ta是對的,ta的憤怒就減少了大半。
對錯,畢竟是抽象的東西,可以當“鬼”一樣去看。
挑出ta觀點中,合理的,貼近事實的部分,
予以充分肯定,反復肯定。
ta必然放下武器,解除戰斗戒備,打開心扉,進入可溝通模式。
4,協商與反饋
解決問題,才是唯一的目的。
結構思維與個人思維最大區別:
結構思維,先解決問題,再問責;
個人思維,先爭論對錯,后解決問題。
在交流中,通過不斷細化的詢問,
才能探明他人的真實想法,得到積極且正確的反饋,深入了解對方的不滿與希望。
積極溝通之后,才能互相明白各自的想法,結合實際,達成雙方的一致意見。
再采取補救補償措施,化解矛盾,修復關系。
看起來,每一次紛爭,何嘗不是一場正經的談判。
總之,
憤怒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面臨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如何有效管控憤怒的情緒,
說起來容易,控制起來卻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