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國向世界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與此同時,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埃及等阿拉伯國家也在積極尋求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改變依賴化石能源的局面。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責任,使中阿雙方能源合作的基礎更加廣泛、條件更加成熟,清潔能源發展面臨新機遇,能源合作進入新時代。
8月19日,在第五屆我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阿能源高峰論壇在寧夏銀川舉辦,對進一步促進寧夏能源產業特別是清潔能源領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寧夏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郁華說道,寧夏將以本次中阿能源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一目標、兩示范、三高地”,即緊緊圍繞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的總目標,以資源為依托、以延鏈為重點、以創新為驅動,重點聚焦光伏、風電、水電、氫能等領域,加快開發、高效利用、創新發展,努力在新能源高比例開發上作出引領示范,在新能源高比例消納上作出引領示范,打造新能源創新高地、新能源政策高地和新能源產業高地,最大限度釋放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資源潛力,推進產業鏈條高端化,能源開發綠色化,制造業智能化,多產業融合化,走出一條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寧夏能源轉型發展之路。
寧夏規劃到2025年,清潔能源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裝機占比達到55%以上;發電量達到800億千瓦時左右,發電量占比達到3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達到27.9%以上;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達到20億方;煤炭消費基本達峰;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玻璃等光伏產業鏈更加完善,產能及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氫能、儲能產業鏈;清潔能源及制造業成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支撐、新動力。
2012年寧夏被國家能源局確定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經過多年努力,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清潔能源發展發揮了示范作用。
寧夏率先以省為單位規劃布局建設10個大型風電場和11個光伏園區,推進風電、太陽能光伏項目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開發,目前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384萬千瓦、1240萬千瓦,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5.2倍和23.4倍。風光電占電力裝機比重達到44%,占全區發電量比重達到20%。
2021年寧夏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達到21.4%,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新能源利用率達到97.6%;依托兩條直流外送通道推進風光火打捆外送,非水可再生能源外送電量由2016年的8.45億千瓦時增長至2021年的11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92%;電網新能源發電電力多次超用電負荷,成為我國首個風電、光伏發電出力超過地區全網用電的省級電網。
三是推進應用領域多元化,努力在創新應用上做出示范。寧夏建成中衛百萬光伏沙漠電站、寶豐農光互補、賀蘭通威漁光互補、閩寧鎮光伏設施農業等“光伏+”生態、農業、旅游等綜合發展。積極推進新能源智能微電網、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探索新能源就地消納新模式。
寧夏實施11.87萬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助力263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實施了固原市544所村衛生室冬季光伏供暖工程,開展了平羅、彭陽縣非集中供熱區域可再生供暖試點,金鳳區光伏供暖試點,為可再生清潔供暖探索有效途徑。全區農村陽光沐浴工程圓滿收官,成為全國首個鄉村農戶太陽能熱水器全覆蓋省(區)。
寧夏創新開展全國首個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加強電網規劃與新能源規劃有效銜接,引入新能源超短期預測、輸電斷面穩控、風光火有功協調等先進電網技術,深挖“發、輸、變”潛力。建立新能源優先調度機制,鼓勵新能源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開展區內及跨區交易、置換、輔助調峰交易、火電機組深度調峰、自備電廠替代等機制創新。
寧夏推進新能源全產業鏈制造水平提升,形成多晶硅、單晶硅棒、硅片、單晶電池和組件的光伏制造全產業鏈。截至目前,我區單晶硅棒產能達到41GW(約占世界單晶硅棒產能1/6,占全國產能的25%),單晶硅片產能26GW,電池片產能10GW,組件產能1.5GW,風電整機組裝能力135萬千瓦,塔筒、葉片、減速器等配套能源較強。(我國日報寧夏發文人站 胡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