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越透明的市場、流動性越強的市場,最后形成的價格就會越理智。這也就注定了我們在做交易的時候,要選擇流動性強、持倉量大的品種。價格越理智,從而形成的連續的價格曲線就會越理智。而理智的價格形成的連續曲線就叫做趨勢。
趨勢是“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走向“預期將會發生的事情”的過程。也就是兩者相比較而言的差距。這個差距一定會存在,即便預期與現在一樣,那也是有差距的,只不過差距=0。
每個人對于未來的預期都不一樣。有人可能會覺得預期很低,有人的預期很高。當對于未來有了兩個不同的預期之后,就產生了成交。
一個成交是一個標準,不同的成交形成了不同的標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逐漸變成現在,預期也逐漸變成現實,不確定的事情逐漸走向確定。參與的人不斷增加,最后的觀點逐漸趨于一致。
最終確定下來的事情,也就是目前的價格,就是市場最終的選擇。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自己順勢而為了,但是最后卻虧損了?
趨勢的形成,需要很多很多的成交,也就是成交量。但是這個成交量可能是因為人多而變多,也可能是因為資金大產生的成交量大。
這個市場的公平之處在于價格表現一切,價格的背后是資金量。有人愿買有人愿賣,撮合成交,從而形成公平的買賣。在資金的推動下,現實不斷走向預期。
想一下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1)價值決定價格。
實際情況是:
價值+附加屬性+預期=價格
在這個公式里,價值占比最大,所以才會有下一句: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但是已有的價值是確定性的事情,判斷他未來會漲還是會跌,需要看附加的部分和預期的部分。
(2)供需關系影響價格
供需關系是附加屬性的一部分,而供需是從哪里來的呢?行業。
因為行業的發展需要這些生產資料,所以行業景氣的時候供不應求;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供過于求。
那么就有了新的問題——是什么決定行業的發展呢?
政策因素。所以就有了下一個影響因素。
(3)國家政策影響價格
一方面當政策扶持哪個行業的時候,這個行業就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或者政策對某個方面做出規定,比如碳排放,就間接的影響了高耗能的行業,也間接的利好了新能源行業。
另一方面,貨幣指的是國家的法定貨幣。國家是有權利發多少貨幣的,雖然國家一般不會隨意亂發行貨幣,但是話語權是在國家的。
價格的漲跌實質上是貨幣與資源的等價交換。兩方面對應的價值差不多的時候才可能撮合成交,不可能說我拿1萬塊錢去換一瓶礦泉水吧;也同樣不可能出現我拿1萬塊錢買你一輛汽車吧。
所以貨幣與資源的互換過程中,一方的供給多少又會對另一方產生影響。
(4)消費者心理
我們在買東西的過程中,比如夏天買空調,很貴,我們會想著要不要等過兩個月空調價格跌一點的時候再買?
而這就屬于預期的部分。因為預期的存在,所以價格與價值之間就會產生很大的偏差。
消費者所有的決策都是基于每個消費者的能力,而能力又包含經濟實力、學識認知等方面。
綜合起對于價格的影響因素,那么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價格趨勢的形成,是有國家層面影響到行業層面,行業層面影響到具體的價格層面。這樣一個“政策——行業——價值”的遞進就是價值的趨勢形成。
在價值層面加上個體的差異,這就是極端趨勢的形成。
很多人一買就跌,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因為看不到趨勢,而是因為在把握趨勢的時候,投機的因素太大,具體操作思路有問題。
對于趨勢的把握,需要從大的趨勢里把握層次較低的小趨勢,這樣整體下來叫做順勢而為。
但是如果反過來,從小趨勢,去尋找大趨勢,往往會出現錯誤。
其次,很多人是沒有預期的。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從眾,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多的地方都沒有好事發生。更何況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還要去人群里扎堆。
參與交易之前,需要有一個對于未來的預期,然后根據市場的預期去完成自己的小預期。這也是從大方向里把握小方向。
自己對未來的價格有一個范圍空間,對于損失也要有一個范圍空間。當自己的預期與市場的預期產生共振的時候,你就能夠賺到錢;當自己的預期與市場整體的預期相違背的時候,要么調整自己的預期,要么止損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