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篋中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寫給隰州太守景文的一件尺牘。
米芾喜愛收藏,每每遇上喜愛之物設法與人交換。此帖的書寫內容是欲以自己的懷素帖等寶物來換取隰公景文的寶物,因此寫信征求意見。
全篇以一種本真的情感呈現出書法藝術的生命和流動的音樂節奏感,從中我們不僅能看出書法的章法,同時還能感受到書作中的節奏變化。格式塔心理學要求我們首先要把握“完形”,即從整體出發看作品。
整幅作品可以看作是一個樂章的三個主題,把字形大而厚重的字看成是重音,字形小而輕盈的字看成是輕音,上下字距看成是停頓的時長,那么可看出第一主題相對平和、沉著,第二主題呈加速狀態,第三主題呈現出激烈變化而后減速的狀態,總體是由平和到激昂又趨于緩速的節奏變化。
一個節奏為一條線,根據字勢而作出傾斜線,粗細線條展現字組的輕重關系
第一主題
三條疏朗的行距軸線呈現出從容不迫的狀態。第一行起首“芾篋中”三字字體稍大,心情似乎是較為沉著。到了第二行的節奏感變化明顯,“乃長安李氏之物”呈現出“輕輕輕重重輕輕”的對比。
“乃長安”“之物”用筆輕靈,空間疏朗,因此用筆厚重的“李氏”所形成的塊面感,加強了軸線內的對比,使得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相互襯托,產生了節奏的強弱變化。
第三行空間布局、上下字距開始不規則化,錯落的大小字形與欹側的字勢,為第二主題的節奏加速做過渡準備。
第二主題
上下字距與行間較為緊密,整體呈現出動感十足的空間秩序感與輕快靈動的旋律感。
第四、第五行中軸線微弱搖擺,到了第六、第七行中軸線呈現“S”形劇烈搖擺。第七行的變化極其微妙,此四字組上下字距十分緊密,從“公”到“見”輕重變化呈現著逐漸遞減的態勢。
“也”是一個單獨字組,可看成是一個單獨的音節,“如許”是筆斷意連的字組,但其力量相當于此行的兩個重音節,加上“也如許”那相似的上下字距,加重了這空間的強度,因此這三字形成極強的音節。
筆斷意連的字組“即并馳”音節強度一下子降下來了。因此第七行的節奏強弱為:強—漸弱—極強—弱。“即并馳”是此行的弱音節,但米芾對左右結構的處理十分精彩、不雷同,節奏感與空間留白都給人錯落有致的韻律感。
第二主題的精彩表現為用筆上有粗細、濃密的特點,雖然軸線間很緊湊,但空間并不悶窒,利用字的有機排列組合,無論是實連、虛連、獨立字、字組還是字勢欹側、傾斜與擺動,都產生了微妙、和諧的律動感,打破了平庸。
第三主題
第八、九的中軸線已完全傾斜,結體不拘一格、前傾后仰,呈“↙”走勢。第八行是前后的過渡,雖然軸線傾斜,但字字獨立。“更乞”筆致輕快,連筆書寫,是承接第九行的情緒。第九行僅有一次的停歇,即“言”字之后的空白。
這突然的停頓,改變了空間的布局,產生了大片空白,達到了喘息的目的,調整了節奏。這突然的調整就是為了襯托“芾頓首再拜”五字的一氣呵成,節奏上出現了強烈的波動。
此五字書寫速度之快,“拜”字的枯筆可以感受到毛筆隨著手腕猛烈刷出去的動感,達到了情感宣泄的高潮。
第十行“景”“文”“隰”“公”“閣下”一行當中,六個字形成了五個字組,字形大而厚重,猶如音樂當中的重低音,可看出米芾書寫時的慢而莊重。
第三主題的精彩在于第八行的過渡,中、側鋒以及枯墨并用的第九行展示的快速虛實感,與第十行的慢速厚重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區區三行字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書家隨心性而書,且節奏上急劇地轉換。
音樂中的節奏需要重復,各種重復連續的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篋中帖》中同樣也存在著大量的相似重復。“如何”“一見 ” “ 更乞 ” 三 個 是 相 同 的 節 奏 。 相 似的字組節奏還有“之物”“氏者也”“道家”“論帖”“即并馳”“一言”是輕音節的重復。
第二行與第七行均呈現出輕—重—輕的節奏感,且處理手法也微妙相似。“公亦嘗見”此字組,分成了上下兩部分,其中“嘗”的“?”具有過渡作用,連接了上部分的直線條與下部分的彎線條。
“公亦?”由九個長、短、粗、細形狀不一的點組成,形成了一個輕盈而勻速的音色。但“?”又是下一部分的構成之一,與“嘗見”形成了快速的節奏。
這四個字整體是一個節奏,但其中又包含了兩個不一的節奏,精彩至極。
第二行的“安”字重心下壓,拙樸可愛,在此行也有過渡作用。
“乃長冖”是輕音節且空間留白大,與“女李氏”用筆沉著凝重,以及因厚重的塊面感而產生的強音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通過對某些要素進行連續、重復、有規律的處理,加強了靈動多變而和諧的美感。
那么米芾的處理手法有傳承嗎?
還是隨著情緒而生的畫面呢?
顯然,尚古的米芾是從王羲之手札中汲取了許多傳統法度。如《篋中帖》的首行借鑒了《頻有哀禍》的書風特征。
王羲之行草書以側鋒為主,方圓并用,粗細變化明顯,《篋中帖》也承襲了這些用筆特點。帖中三個“芾”、兩個“道”字的處理因所處位置而不相同,正如王羲之字法處理的千變萬化。
《篋中帖》通篇完美展現著節奏的連續性,由平緩到高潮再到落幕,欣賞者也感受著書家書寫時跌宕起伏的情感。王羲之評書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道出了變化著的節奏的重要性。
書法藝術若沒有了節奏感,就像毫無生命力的黑色繩索,毫無藝術美感可言。此帖形成的極強的音樂韻律感,結合書法的表情達意功能,通過精彩的細節展開,傳達出我國古典美學中的核心概念——“氣韻生動”。
原題:《生態式藝術教育對書法教育困境的突破——以<篋中帖>的欣賞與教學為例》
作者:范秀斐(本文選自《書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