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呼小叫:
“哎呀呀,一個小學生追星,要偶像簽名,被騙19100元!這孩子真有錢!”
石榴,呃……自然是我家小狗,名叫石榴,說道:
“1.9萬,很多嗎?在直播平臺上打賞19萬的,老子都見過。別以為老子沒見過世面。”
(——by狗語翻譯器)
說這話的時候,她是這表情——
(所以你還認為小狗不會翻白眼嗎?)
我們討論的新聞是昨天發生的,石榴說她要審稿,所以今天才發——
8月11日,湖南常德。12歲女孩小李刷短視頻時,為領取偶像簽名照和888元獎勵,添加一自稱是偶像工作人員的賬號,先后被騙19100多元。小李的哥哥表示,信息是未經認證的偶像團體的其中一個隊員賬號發出,現已報警。
1.9萬,不是個小數目。
上世紀80年代,有個流行詞叫“萬元戶”,1萬塊錢可了不得!
(石榴批示:動不動就80年代,煩不煩啊!老子是10后,不愛聽你講那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這段掐了,別播!
再說了,攢幾年壓歲錢,不就有了嗎?誰家過年還不攢點狗糧啊!
——by狗語拼讀自動打字機)
說的真對,誰家過年不攢點狗糧啊。
好吧,不提這茬了。
關鍵騙子可惡,小孩的錢都騙,太殘忍了。
(石榴批注:話雖這么說,可你不也騙過我的狗糧嗎?
——by狗語拼讀自動打字機)
既然石榴這么沒耐心,還是直接進入主題吧。
孩子有了錢,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管好錢”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財商”?
這件事情,毫無疑問,家長的管理是有漏洞的。
比如,那么輕易地被騙子騙走,很可能是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轉賬,其他方式轉賬,會很麻煩。
要么是孩子用父母的手機轉賬,要么用自己的手機轉賬。如果是未成年人,因為沒有實名賬戶,轉賬麻煩一點,騙子成功的概率就小一些。
如果用父母的手機轉賬,那肯定知道密碼。父母該不該讓孩子知道密碼?這是一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父母有沒有提醒過孩子,賬不是可以隨便轉的,錢不是可以隨便花的?
如果沒有,顯然不太盡職。
即便是孩子自己攢的零花錢、壓歲錢,父母也有責任告訴孩子,錢應該怎么花,如何才能讓錢更有價值。
小孩子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消費行為,為了限制沖動消費,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把錢分成幾類:有靈活取用、隨時可以花的,也有中長期理財或者存款,取出的時候有門檻、花起來麻煩一點的。
隨時可取用的錢限定在一個較小的數目,孩子的消費會理性得多,上當受騙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
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是些小計倆,最關鍵的,是培養孩子的財商,逐步養成孩子的“價值意識”。
所謂“價值意識”,就是要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有價值的,如何把價值發揮到最大,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事情。
在《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19世紀,一個小男孩找到哥哥,問他借0.25美元。那個時期,美元很值錢,對小孩子來說,這不是小數目了。
哥哥猶豫半天,最終相信了弟弟的人品,借給了他。
弟弟始終沒說他借錢干什么。
第二天,在當地的報紙上,出現了一則小廣告:一個勤勞的男孩企盼一份工作。
這就是弟弟干的事。
通過這0.25美元,他打了一個小廣告,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憑著精明的頭腦和高超的財商,這個男孩后來成了跨國企業董事,億萬級富豪。
什么叫財商?就是讓你的錢更有價值,而且發揮出最大價值。真正的富豪,很少把錢存進銀行,因為發揮不了最大價值。
所以,財商高的孩子,會把錢用在追星、索取簽名上嗎?
即便這不是騙局,名人簽名,能值幾個錢?
(石榴批注:我覺著,怎么也值1袋狗糧吧……)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我國歷史》《少年讀史記故事》等圖書26冊。
壹點號高了高
找發文人、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發文人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