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民認可度和地標性,在沈城的諸多街路中,衛工街似乎并不出挑。她沒有北陵大街歷史悠久,也不如中街、太原街熱鬧繁華。然而,不論是回溯前世,還是瀏覽今生,你都會越來越發現,這條街的獨特之處和非凡價值。
作為沈陽市打造文化和旅游新亮點的六個片區之一,衛工街片區以衛工街為軸線,沿途串起大量工業遺存,老廠區,老廠房、老建筑連點成片,如同一個個“活化石”,靜靜訴說著沈陽百年工業史,從歷史發端到創造輝煌,從經歷陣痛到奮起轉型……
這是屬于沈陽人、屬于沈陽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
衛工往事
百年尋跡
端詳一幅幅拍攝于上世紀中期的老照片,衛工街往事清晰浮現。
俯拍視角下的衛工北街,兩側廠房林立,煙囪高聳入云。信手點數,在衛工北街北四馬路至北一馬路之間,就聚集著沈陽化工、紅梅味精、沈陽鑄造廠、沈陽電機等多家曾經赫赫有名的大型工廠。在衛工街以東的北二路上,更有沈陽機床一廠、沈陽機床三廠、鍋爐總廠、有色冶金總廠、汽車齒輪廠等十幾家超大規模企業列陣聚集。
衛工南街以西的大片蘇式建筑群,就是聞名全國的產業工人聚居區——鐵西工人村,也是新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工人住宅樓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沈陽冶煉廠、第一機床廠、電纜廠等44家國有企業的家屬宿舍相繼在這里落成。
一棟棟獨具風格的紅磚樓,交織著大時代和小家庭的悲歡。
在工人村旁邊,始建于1958年的勞動公園,由衛工南街、勛業三路、肇工南街和南十二路圍繞而成。歷經六十余載歲月,在一代又一代沈陽人有關童年、青春和家庭的記憶中,總有專屬于勞動公園的美好情結。而“勞動偉大、勞模光榮”的公園主題,對于工業立市的沈陽來說,更是深入骨髓的一種精神象征和傳承。
衛工街九路東側的工人文化宮,堪稱當時鐵西乃至沈陽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在休閑娛樂生活遠不及豐富的年代,能在這里看一部電影、觀賞一場文藝演出,帶給人們心靈的滋養和滿足,足可以回味良久……
時光的列車駛至本世紀初。鐵西區重置城市空間格局,開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搬西建”。老城區開始從生產區向生活區的功能切換,30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留下沉寂空蕩的廠區、廠房,其中不乏始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建筑。
可以說,以衛工街為軸線展開兩翼的片區,就是一部沈陽工業的靜態歷史,其工業密度之高、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為國家貢獻之多,在國內極為罕見,堪稱沈陽老工業基地的縮影。剝離了生產功能和經濟效應,她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更加值得被保留、被看見。
保護衛工街,就是在保護珍貴的工業記憶。
變“銹”為秀
連點成軸
如果說,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那么“工業風”之于沈陽,無疑是色彩最為鮮明、植根最為深厚的特質組成。令人欣慰的是,城市沒有選擇忘記。隨著一系列工業文化遺存保護工程的實施,讓衛工街片區以更富有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核的形式,呈現于眼前。
修舊如舊、變“銹”為秀。行走于今天的衛工街上,一片片老廠區、一間間老廠房、一棟棟老建筑,已變化為文化創意產業園、休閑街區、藝術展廳、城市書房,催生出一個又一個人氣打卡地,以優質的公共文化空間豐富和拓展著市民文化生活。
每一次走進,都是一次與歷史的深度邂逅、與城市的共情呼吸。
全長近7公里的衛工明渠,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與衛工街平行而建,是一條服務于工業區的污水排放渠,曾經被周邊的居民稱作“臭水溝”。隨著工廠搬遷、城區改造,衛工明渠也幾經治理改造,變成了鐵西區的一條景觀河,沿途建設帶狀公園,鋪設健身步道,配置休閑設施,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這里休閑散步。
衛工北街44號
沈陽紅梅文創園
這里曾經是聞名全國的沈陽味精廠,東北地區第一個我國馳名商標誕生地。廠區內保有1棟沈陽市文物保護建筑和5棟一類歷史建筑,包括始建于1939年的滿洲農產化工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廠原料倉庫、濃縮車間、材料倉庫;始建于1945年以大跨度和三連拱為標志性建筑特色的發酵車間;建于1966年的紅梅味精廠研究所,沈陽最早的食品化工研究設施之一。
如今,經過修復和改造,這片老廠區被賦予了新生。文創園門口,依舊保留著工廠的大門和牌匾。發酵原料的車間,變成了發酵藝術的展間,承接各類當代藝術展,呈現國內外新銳藝術形式,與兩個直連屋頂的巨型發酵爐形成歷史與現代的交互感。用于存放生產資料的原料庫,現在已是東北最大的LiveHouse,年輕群體因為音樂而在這里集合;在開放式的廠區空間里,手作工坊市集、戶外音樂節、美食夜市輪番登場,酒吧、咖啡廳、特色餐館人氣十足。
衛工北街14號
我國工業博物館
這座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全面展示工業題材的綜合性博物館,原址是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沈陽鑄造廠,新我國第一枚國徽誕生地。如今,她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為工業遺存再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樣本。
改造后的我國工業博物館,有5個常設展館和冶金機械展區。館藏品1.5萬余件,定級文物300余件。徜徉在高達30米、最長距離超過100米的超大型廠房空間里,目光所及的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一個奮斗故事。
新我國第一枚金屬國徽(仿制)、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臺1.2萬噸水壓機、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臺萬能鉆床、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臺八軸立式機床、第一臺五軸聯動機床……館內展出的一個又一個“我國第一”“工業之最”,書寫著新我國壯麗的工業史詩,留存下沈陽工業重鎮的百年記憶。
肇工北街11巷
奉天工場
兩根高聳入云的紅磚煙囪,在打卡奉天工場的照片中,是出鏡率最高的。她曾屬于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我國早期機械裝備的重型骨干企業,留下過赫赫聲名。
這里更是沈陽工業的發端。上世紀初,她的東側,是南滿鐵路的重要樞紐“奉天驛”,就是今天的沈陽站。借由鐵路交通之利,大批中外企業來此興建工廠,形成了東北最發達的工業區。其中,于1938年建成的大信洋行奉天工場,就是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廠區前身。
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改造方在修繕中使用的每一塊磚,都是從全國各地收購而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磚,逐塊挑選,修角磨面。這使得老廠房的建筑原貌得以完整保留,再現了鐵西區面積最大的工廠舊址樓群。走進復古工業風的百年老廠區,在草坪上觀看露天電影,在城市書房里沉浸閱讀,在老建筑里看展覽、聽講座,在綠皮火車里喝咖啡……總有不一樣的收獲。
興華北街8號
1905文化創意園
2009年5月18日,已經51歲的5噸電弧爐,在煉就此生最后一爐鋼水后退休。與此同時,被喻為“我國重型機械工業搖籃”的沈陽重型機器廠正式搬遷。留下的原沈重集團二金工車間,以標志著沈陽工業起源之年的“1905”為名,改造為文化創意園。
現在,這里已是3A級景區,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沈陽第一個以展覽+演出+消費+文化體驗的多業態融合的文創產業綜合體。
1905文化創意園每年平均推出6—8場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展覽,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數字藝術等多元類別;脫口秀、話劇、相聲、先鋒音樂等各類演出,吸引大量市民粉;每年舉辦的犀牛市集,集美食、音樂、非遺手作、文創、公開課于一身,已成為年輕人必過的節日。
贊工街2號
工人村生活館
1952年到1957年之間,作為我國最大的產業工人聚居區,鐵西工人村陸續建起143棟工人宿舍。
如今,這里保留下了7棟起脊悶頂紅磚的蘇式風格建筑,半合圍而成一個院落、工人村宿舍舊址、鐵西人物館、勞模活動中心和美術館等,建成了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的工人村生活館。走進工人宿舍樓內,所有的擺設按照20世紀50-90年代的變遷進行實物復原,再現工人家庭的居住與生活場景,讓人在身臨其境中心生懷舊之感。
工人村建筑規劃是新我國成立后沈陽市第一個完整的城市建設規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建筑物之間留有充足的綠化地帶、景點。中小學校、幼兒園、百貨、副食商店、飯店、照相館、衛生院、糧站、郵電支局、儲蓄所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善。“工人村生活館”的樓群及其她紀念性的老建筑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工人生活為題材的原生態博物館。
保留過去
未來可期
打造“永恒運轉的工業城市博物館”,
正在成為鐵西全域文化旅游的新定義。
城市學家說,我們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們。
建設文化片區,就是塑造城市的一種手段。
在文化片區的規劃和建設中,挖掘更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植入高水平公共文化設施,引入個性化文化項目,不僅會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以文化人,以文潤城”搭建更豐富的場景和載體。
目前,得益于工業遺存特色優勢,鐵西區已初步劃定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保護區,14處工業遺存園區,并對工業遺存進行記憶性保護開發。在8家對外開放的文創園區中,有7家是由老廠房改造而成,5個在建文創項目均在老廠房原址。
工業遺存煥新再生,已成為鐵西文旅的一大特色。
工業遺存最為豐富的衛工街片區,未來也更加清晰。在鐵西區工業文旅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科學規劃,做優工業文旅產業的發展空間布局,構建新工旅、新科旅、新農旅三大版塊。其中,在新工旅“一軸、兩道、四片區”的規劃設計中,“一軸”即為在衛工街全線打造鐵西工業文明景觀軸。
以總長近6公里的衛工街為軸線,串聯紅梅文創園、奉天工廠、1905文創園、勞動公園、仙女湖公園、工人村生活館、工人文化宮等項目,形成工業文化展示區、工匠精神風貌區、工人生活生態區三大片區。同時,以“一軸三片區”為規劃主線,建設國家5A級景區“工業文化遺址公園”,景觀景點總占地面積達到250萬平方米以上。
衛工街上的多個工業遺存項目,也將迎來進一步升級改造。例如我國工業博物館,其提升改造項目已確定為2021年工業文旅產業重點項目,按國家級博物館建設標準,完成場館科技、展陳品質提升工程,增設聲光電等設備,實現“一門戶、一主館、六專館、三片區、一書城、一園區”產業布局構想,以“工業文化+”智慧文商旅運作模式,打造國家級工業文化基地;工人村生活館也將全面改造,增建工業文化館、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場館,通過建筑修繕改造、場地更新、改擴建、新建等工程,進一步完善結構布局,打造城市文化創意旅游街區。
深度建設文化片區,打造“永恒運轉的工業城市博物館”,正在成為鐵西全域文化旅游的新定義。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發文人 葉青/文 主任發文人 李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