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選購葡萄酒。 郭佳 攝
長春8月14日電 (發文人 郭佳)時下,“國潮”澎湃,老字號“借東風”煥發了青春。為避免只是“一時興起”,吉林省官方及各老字號也都靜下心來探索國貨長紅之路。
根據吉林省商務廳統計,目前,吉林省有20家中華老字號和134家吉林老字號,以食品、酒類為主。截至2021年,主營收入過億元的有近20家。
8月11日,在吉林長春一家老字號食品企業的加工車間,工人正在制作豆腐串。時下,“國潮”澎湃,我國的老字號紛紛“借東風”煥發青春。為了避免只是“一時興起”,擁有眾多老字號的吉林省各方正在探索老字號國貨的長紅之路。自然生態環境優良的吉林,有20家中華老字號和134家吉林老字號,以食品、酒類為主。 中新社發文人 張瑤 攝
吉林省商務廳流通業發展處處長陳會澤向發文人介紹,近幾年,吉林省老字號企業抓住“國潮”機遇,在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文化傳播力與社會貢獻率方面大有提升,但如何保持乘風破浪之勢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陳會澤看來,家族式經營、小作坊式生產、小富即安心態是困擾吉林省老字號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始于1908年、靠賣豆腐串起家的老韓頭清真食品,是打破家族式經營的典型代表之一。
“家族式經營讓我們錯過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國企業發展的紅利期,再不變革必然被淘汰。”長春老韓頭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老韓頭第四代傳承人回春偉說。
2005年,27歲的回春偉“新官上任三把火”,去家族化經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后來,年輕氣盛的回春偉把加工廠越建越大,不料資金鏈斷裂,陷入絕境。他不認輸,賣掉媽媽、姐姐和自己的房子紓困。一家人在廉租房住了兩年多,壓力之大讓他白了少年頭。
回春偉“賭”對了。通過革新產品、拓展經營領域、加載服務功能等舉措,近年“老韓頭”年銷售額最高攀升至1.4億元,是2005年的10倍還多。“老韓頭”不僅有了更多直營店和加盟商,還走進了商超、企業、學校,走上了各大電商平臺。
制作熟食。 張瑤 攝
針對老字號創新不足的問題,吉林省官方一面推動老字號苦練內功,一面帶領他們到國內外參展。多位老字號傳承人表示,這不僅開闊了視野,更解放了思想。
誕生于1937年的通化葡萄酒被譽為“紅色國酒”。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推出的一款甜白葡萄酒口碑“炸裂”,上市頭半個月就賣出一萬箱,在年輕消費群體中頗受推崇。
爆款的出現并非偶然。在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講師毛健看來,新一代消費者不僅關注酒的品質,也關注到酒的外延魅力,這是一個新特點。
這款甜白葡萄酒采用了高高瘦瘦的勃艮第瓶型,不同季節會搭配不同的我國風包裝,名字更富詩意——春風十里、生如夏花、愛在深秋、踏雪尋梅。
毛健說,中華老字號的產品不能華而不實。這款酒推出前做過大量調研,最終采用釀造冰酒的原料,而且延遲采收釀造,給消費者提供了最高的性價比。
我國酒更懂我國胃,公司調研發現甜型酒比國外流行的干型酒更適合我國菜,因此他們推出了多款的甜型酒,市場的反饋特別好,不少都賣斷貨了。
我國民俗學專家、原我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認為,老字號背后凝聚著生動的歷史,是傳統文化的活態性存在,老字號受青睞的深層次原因實際上是文化自信。
近幾年,曹保明與吉林省商務廳合作開展“老字號掌門人口述歷史”活動,出版了《孟氏接骨》《李連貴大餅》《老韓頭豆腐串》等多部專著,有的還被翻譯到了國外。曹保明表示,口述歷史不僅能引導傳承人挖掘、梳理并保留住老字號的歷史文化,還能生動地展現老字號、傳播老字號,讓老字號更好地走進大眾的視野。
同時,曹保明也提醒說,老字號創新發展不可一味標新立異,切忌炒作與盲目擴張,老字號要想真正健康發展,更不能脫離文化根基。
多年來,吉林省政府與市場組合發力,成功推動一批老字號企業實現了快速轉型。陳會澤介紹,“十四五”期間,吉林省將推動老字號企業通過重組盤活資產,引導老字號企業實施標準化戰略,對老字號實行規范管理。(完)
來源:我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