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賓縣西南25公里處,有一個名叫“友聯”的山村,三面環山呈南北狹長之狀,一條60余里的猞猁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
友聯村是合并村,村史雖只有20年,卻從人心渙散的“破大家兒”連續躍升為人均收入3萬多元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是一個頗有故事的鄉村。
鐵鍋“燉”出好日子
在友聯村村頭,嚴英經營著一家好香居鐵鍋燉。
“吃一口溜達小笨雞,配上滋滋冒油的土豆、豆角、大餅子,一到旅游旺季,外地游客就喜歡來這里品嘗富有鄉村風味的特色美食……”談起自家美食,嚴英興奮地說。
嚴英說,幾年前,種地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是家里全部的經濟來源,她經常為了種子化肥的問題發愁。如今家里一樓開超市、二樓鐵鍋燉,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空閑的時候還會拍些小視頻宣傳自家餐館,目前已經有粉絲1.3萬人了。”
“友聯”治好“破大家兒”
走進友聯村,眼前風光旖旎,腳下猞猁河水清澈,嶄新的村委會小樓被盛開的小向日葵包圍著。
友聯村從前可不是這樣。2001年合并之初,村子像個“破大家兒”,窮的村委會辦公室都被頂賬了。2003年管洪斌接手后,首先治理班子、聚攏人心。三個村子合成一個村,重新起名叫“友聯村”,寓意三個村在友好的基礎上加強聯系。
友聯村距哈爾濱60公里,守著省城,交通卻是村民最大的心病。一條坑坑洼洼的土道,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為了修路,管洪斌使上了“洪荒之力”——找鎮里、縣里,甚至市里、省里,終于,2008年,賓阿輔路修通,總長17.5公里的柏油馬路,筆直寬闊貫穿全村。
修道后,好事也接二連三地來了。2011年,在外務工的村民楊喜賓回饋家鄉投資旅游業,為紀念當地民族英雄齊英杰,就給風景區起名“英杰”,前前后后投入近30億元。
“英杰”帶來洋氣“大花園”
英杰風景區建的挺洋氣,各色歐式風格建筑,配合山地特有的自然風光,仿佛來到歐洲小鎮。
楊喜賓說,是希望承接哈爾濱的歐陸風情,打造以休閑度假為主的哈爾濱東郊后花園。從一期的溫泉度假酒店、三期的水上歡樂王國,到四期夢幻雪國、原生態登山棧道等項目漸次問世,如今,這里已成為北方休閑度假冰雪旅游一站式景區。
賓縣旅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費江濤告訴發文人,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中至關重要的板塊,友聯村就是以旅游促進發展的一個成功樣板。通過發展旅游,友聯村的人均年收入從不足4000元增長到了近30000元;全村4300人中有700人實現了當地就業,還以旅游為中心,形成了種植、養殖等多個產業鏈條。
如今,友聯村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發文人 張桂英 見習發文人 孫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