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層出不窮的選秀節目、綜藝節目及大熱的耽改劇使一批又一批的偶像明星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圍繞偶像明星而產生的飯圈現象及其衍生出的飯圈文化,使粉絲對偶像本人的期待遠遠超過了對其作品的期待,飯圈亂象頻發。如2019年大規模出現的“嘲羊群眾”,對明星進行辱罵攻擊的同時,還盜取藝人信息填寫器官捐獻協議。因追星產生的網絡罵戰、惡意刷“黑詞條”、人肉信息等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網絡交往和現實生活。
適度追星本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在現代都市生活的重壓之下,房租、工作、課業壓力讓人喘不過氣,追星猶如個體與城市之間的裂隙,讓人能探出頭去,獲得片刻喘息,因此粉絲甘愿為偶像買單。但隨著商家對粉絲經濟的惡性催動使粉絲開始出現極端狂熱的追星行為,以致飯圈亂象頻發。商家及互聯網平臺利用明星的粉絲效應制定購買規則,不斷推出虛擬榜單,促使粉絲瘋狂“氪金”,即使超過自身購買能力也要為偶像應援,甚至不惜走上網貸的道路。如首屆2019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僅“最受歡迎內地男歌手”這一獎項最后的爭奪就花費雙方粉絲各一千多萬元。同時,粉絲為提高偶像的知名度,提升偶像的商業價值也會圍繞偶像個體制定隱形規則,自發打造“飯圈景觀”以增加粉絲黏性,不遵循規則的人就會被剝奪追星的權利。飯圈規則已經逐漸波及到整個網絡平臺,讓普通網民也“談偶像色變”。與此同時,極端狂熱的追星行為使飯圈亂象也延伸到了“線下”。比如2018年在上海虹橋機場,20多名粉絲為了追隨某偶像團體堵在登機口,致使飛機延誤,嚴重擾亂了航班秩序。因非法產業鏈而衍生出的“私生飯”從“黃牛”等不法渠道購買明星航班信息及酒店信息,嚴重威脅到明星的個人空間及信息安全。
極端追星行為導致的飯圈亂象與粉絲經濟的惡性發展密不可分,現階段,無論是經紀公司、商家亦或是平臺都瞄準了粉絲經濟巨大的消費潛力。經紀公司積極為明星打造人設,以吸引更多擁有購買能力的粉絲,通過“虐粉”等行為增加粉絲的忠誠度,適當時候誘導其“揭竿而起”,引發罵戰,增加藝人的曝光度。商家利用明星效應制定購買規則,通過周邊、解鎖應援、銷量獎勵等方式催動粉絲一擲千金,很多粉絲因不想自己的偶像銷量難看而掏空錢包。平臺也利用各類營銷號引發罵戰,基于藝人的綜藝、視頻斷章取義,迫使粉絲下場,以此獲取討論度。
現階段的偶像宣傳主要根植于互聯網平臺,針對飯圈的種種亂象,平臺應正確引導粉絲群體追星不沉淪、不過線、量力而為。不僅注重偶像的“流量”也注重“質量”,規范投票打榜等行為,防止惡性競爭,不通過催動粉絲群體攀比、反黑控評而增加平臺流量。同時管制營銷號為博取流量的引戰行為,對各類營銷活動及時管制,防止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受到誤導。與此同時,政府需嚴查黃牛票及私生產業鏈,保護偶像及粉絲群體的權益,防止粉絲經濟無序運行。市場監管部門也應及時對娛樂產業發展秩序進行規范,對惡意競爭的商家進行約束和懲罰,引導造星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