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嗯,這個成語怎么聽起來不太行,不是很正經的樣子?我記得這明明是個趣聞逸事呀?
出處沆瀣一氣:出自于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
書中記載了一則逸事趣事:“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王讜所撰《唐語林》則有更詳細的記載:“崔相沆知貢舉,得崔瀣。時榜中同姓,瀣最為沆知。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p>釋義
沆瀣一氣:現在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沆:白色的靄氣;瀣:夜間的水汽。沆瀣合在一起是指夜間的水汽、露水。
故事這個成語中得沆瀣,可說得不是什么夜間得水汽露水,而是兩個人!真的!真的是指兩個人!
崔沆:唐僖宗時任宰相,其實他爹也是宰相,任職時是唐宣宗時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度在唐朝已經盛行起來,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就能封妻蔭子,光耀門楣。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規模很大的科舉考試,當時擔任主考官的就是崔沆崔宰相。 許多讀書人都來到長安應考,盼望自己能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十年苦讀。有一個考生名叫崔瀣,頗有才學,文章做得非常好。 主考官崔沆那是天天閱卷啊,看過了眾多考生的試卷,批到崔瀣的卷子,邊看邊贊賞,連聲叫好。嗯!這個人必須榜上有名!就這么愉快的決定吧!發榜那天,榜前人山人海,考生們都翹首以待,有人高聲地念著名單,那真是幾人歡樂幾人愁。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向他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事情就這么巧!怎么說呢?按照當時的規矩,考中的考生要拜見主考官致謝。崔瀣就以門生的身份去拜謝座主。二人見面,相談甚歡。崔沆非常欣賞崔瀣,常有贊美之詞。二人名字中的“沆”和“瀣”合在一起,居然是一個固定詞組,也就是“沆瀣”。這個事被愛看熱鬧的人得知后,就湊趣的把二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編出了二句歌謠來打趣二人:“座主門生,沆瀣一氣?!边@兩句歌謠當時真的沒有貶義,純粹是玩鬧一樣造出來的文字游戲。雖然不含貶義,而師生二人也沒有營私舞弊。后來,就是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這就讓有些人羨慕嫉妒恨了。有些人經常私下質疑,暗戳戳的出指二人關系匪淺。從此以后,“沆瀣一氣“ 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隨筆按說,科舉制度嚴格也是眾所周知,崔沆是憑考卷錄取崔瀣的。這二人以前并不認識,也沒有記載可循崔沆為崔瀣徇私。能組成“沆瀣”也是巧合,這么一件趣聞逸事為何就變了味道?
歷史上有多少冤案,只是因為小小的誤導或是人們惡意的曲解和訛傳。未知全貌,就不要隨便下結論。你的無心之語,也許會像蝴蝶的翅膀,小小的扇動就會有不同的走向,傳言就像一把刀,所到之處,必有血流,這種殺傷力,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