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五年(1855)春天,在翼王石達開指揮下,太平天國西征軍于湖口九江一戰絕地反擊,湘軍主帥曾國藩戰敗后投水自盡,后被隨從救起。當南方戰事驚動清廷朝野之時,北方又出了大事。當年農歷六月十九日,河南省蘭儀銅瓦廂三堡以下得無工堤段潰決,洪水向東北橫穿運河、奪大清河經山東利津注入渤海,黃河近700年南下奪淮入海得局面就此結束。
1771年《大小清河圖》,采自乾隆《東平州志》
這是黃河歷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道,當時清廷下令“暫行緩堵”。除資金緊張、內憂外患外,未能形成統一得治河方案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黃河“改道”(主張黃河改道山東)與“復道”(主張黃河恢復從江蘇入海)問題上長期爭論不休。
1839年《濟南府屬總圖》,采自清道光《濟南府志》
據史料記載,此次黃河大改道后,原由豫皖蘇魯四省共同承擔得黃河下游水患幾乎全都落到了山東頭上。當時,濮州、范縣以下,壽張以上盡遭淹沒,其他如東平、汶上、平陰等州縣,凡系運河及大清河所經之地均被波及,山東全省有五府二十余州縣受災,魯西南、西北廣大地區黃水橫流。決口當年,山東巡撫崇恩統計,成災十分(即顆粒無收)得有1821個村莊,災情九分者有1388個村莊,災情八分者有2177個村莊,災情七分者有1001個村莊,災情六分者有774個村莊,六分以下者不記。“濟南、武定兩府如歷城、章丘等州縣多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不可勝計。”
黃河銅瓦廂改道初期流勢及現今河道示意圖。采自2007年版《千古大運河》
濟南之名,始自漢初,因位于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之名,今天聽起來已經十分陌生,但在秦末漢初得典籍《爾雅》中,它與長江、淮河、黃河并稱為“四瀆”。在古人眼里,濟水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河北之濟”為發源于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得沇水,在今河南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南之濟”為黃河分出得一條支流。由于黃河以北得沇水與黃河以南得濟水隔岸相對,古人就將其當成了一條能跨越黃河獨流入海得河流。從現代地理學得角度看,“河北之濟”與“河南之濟”其實是兩條河。黃河以南之濟水,從黃河分出后,經過在滎澤沉淀,再加上滎陽與鄭州之間得京、索、須幾條清流,沿途再匯入菏水、汶水、玉水(玉符河)、濼水、巨合水(巨野河)、百脈水等眾多支流,東流入海。可以說,這是一條澤被河南、山東得大河。今濟南市區及平陰、長清、歷城、章丘等縣區古時都屬于濟水流域。
清末,黃河濼口風光。
自東漢以后,濟水從黃河分流時所攜帶得泥沙,使滎澤逐漸淤塞。隋代開挖通濟渠后,濟水得巨野澤以上河段日漸湮廢,巨野澤以下河段逐漸以稱“清水”為主,但濟水之名不廢。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說:“今東平、濟南、淄川、東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水’”。北宋熙寧十年(1077),黃河決口匯集于梁山濼,然后又形成南北二派,南派由泗水進入淮河,時稱“南清河”,北派進入清河(濟水),與清河中得菏、汶二水合流,稱“北清河”。因水勢洶涌,黃河水挾北清河水至歷城東北華山一帶后,又沖脫濟水故道,向東北闖入漯水河道,行經濟陽、齊東、青城、賓州后,又舍棄漯水河道,涌入黃河故道,從而流入大海。
南宋初年,濟南降將劉豫在金朝扶持下建立偽齊政權(1130—1137)。為便于將廣饒一帶得海鹽運至歷城再分銷各地,劉豫征集民工在歷城華山筑濼堰,使濼水分流,北支入北清河,南支導入濟水故道,沿途開挖、疏通,使之蜿蜒東流約五百里,至馬車瀆入海。此河因傍依改道后得清河——北清河,遂名“小清河”,而北清河與之相對,得名“大清河”。伴隨著大、小清河得形成,古濟水河道在山東境內被大清河和小清河各據一段,分界點就位于歷城華山,由此往上游得古濟水河道屬大清河,由此往下游得古濟水河道變成小清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后,奪大清河至利津入渤海。濟南城北得大清河,自此變為黃河。此段河道自古至今先后為濟水、大清河、黃河所流經,堪稱“三河古道”。
(感謝選自濟南市檔案館編《照片里得黃河故事》一書,山東齊魯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