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研究發現,嬰兒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究竟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對人體有什么影響?我們該如何減少微塑料的產生?
早在2004年,英國科學家就在科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提到“微塑料”的概念。簡單來講,凡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蛘弑∧ぜ纯杀徽J定為微塑料。微塑料肉眼往往難以分辨,它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
有研究表明,全球人均每周僅通過飲用水,就會攝入1796個微塑料,這個重量幾乎等同于一張銀行卡所用的塑料。喝下一包袋裝茶,至少會攝入140億個微塑料。嬰兒所使用的塑料奶瓶可以攝入超過1600萬個的微塑料。
這些塑料微粒分解后會釋放到環境中,它們不易被生物降解,很容易出現在灰塵、食物和瓶裝水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嬰兒和成人的糞便中發現,嬰兒樣本的微塑料含量要比成人高出10到20倍!
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嬰兒暴露在更多的塑料環境中,他們喜歡在地毯上爬、啃咬塑料玩具以及使用塑料勺子和奶瓶。特別是正在長牙齒的幼兒,更加喜歡啃咬塑料玩具。所以微塑料的轉移也是在所難免的。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購塑料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產品的質量,選擇正規廠家,購買合格產品。
央視此前發表一篇報道《警惕!聚丙烯奶瓶遇熱水釋放大量塑料微粒》,文中提到嬰兒吮吸奶瓶平均每天要吞158萬個塑料微粒,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據。
據統計,人們平均每周會攝入達5克的微塑料,雖然有一部分微塑料可以通過糞便排出,但是一些微塑料仍會在人體器官或者血液中積累,而且有研究表明微塑料還可以從媽媽的身體進入到胎盤中。
微塑料無處不在,那攝入它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嗎?目前研究人員對這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7年調查認為,人體攝入的微塑料和納米級塑料顆粒90%以上不會被人體吸收,而是通過糞便排出。因此有一部分人認為,微塑料并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的影響。
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持相反態度。因為在一項2016年的研究中表明,直徑小于20微米的塑料顆粒會進入人體血液中,并對動物的器官產生潛在的影響。而且,塑料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學成分在人體內大量積累后也會影響到人體機制。
其實,微塑料在體內的吸收、分布、積累和代謝取決于塑料的大小、形狀和種類等多種因素。雖然目前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微塑料會對人類產生哪些確切的影響,但是其潛在危險不容忽視。
遺憾的是,目前甚至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做到完全避免塑料。我們的生活與塑料息息相關,只要接觸過塑料制品的食物或者水都會含有微塑料,而且海洋里的魚類或者其他肉類也會通過食物的富集含有微塑料。
之前有報道稱,小海豚無緣無故死亡,經調查后發現原來是海豚母汁中含有過量的塑料微粒,由此可見當前自然環境中的塑料污染也很嚴重。因此,我們要保護環境,盡量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以免有一天被自然所反噬。
家里使用地毯的也一定要注意及時清潔,特別是租住在公寓,很多房東都會適應廉價的化纖地毯,這種地毯成本低廉,質量較差,而且很容易藏污納垢,小孩子在上面爬來爬去不吸入微塑料都很難。
我經常會在夜市的街頭看到很多小攤販為了節省時間成本,免洗,都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餐具。更為可怕的是,很多時候都是將燒烤、油炸、爆炒等高油溫的食品倒進一次性塑料袋或者是包裝盒里。我想這些塑料不揮發或者釋放出有害物質都難吧。
其實,我很懷念小時候在鄉下,去村頭買吃的都是拿著陶瓷或者是玻璃盒去打回來。而且螃蟹都是用草繩綁的,買點心炸物都是用草葉包裝的,出門買生活用品都是提著一個竹籃子。
現在,我同事買一根蔥都要店家裝塑料袋,回來又要把塑料袋全部換成保鮮膜裝進冰箱。我說你這樣太浪費塑料袋了,不環保。她說菜市場的塑料袋不干凈。我說那一次洗干凈可以把素菜放進一個袋子里一次裝冰箱。她說洗了就壞了,所以每天至少要用二十個塑料袋。
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只有循序漸進地去改變使用塑料、提高塑料制品的質量,甚至是找到新型替代材料替代塑料才是長久之計。但減少對塑料制品的使用并不能完全依靠China政策,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少喝奶茶,少點外賣,減少污染環境的同時,也是對我們的自身保護。
減塑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不一定全都改變,只做自己能接受的,慢慢改變。買菜用循環布袋,買肉,買熟食可以用不銹鋼盒子,買奶茶可以留著杯子下次循環利用。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
塑料的使用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無聲無息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這也倡導的綠色發展顯然背道而馳,所以綠色包裝與生產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這需要我們從源頭、過程以及終端控制。
我很期待綠色生產的未來,我們一起攜手并進!
#嬰兒糞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20倍#
我是基層小林,一個在城市打拼的農村人。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我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時事熱點與生活常識!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收獲,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