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褒揚她作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號召全社會學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云朵老師”吳蓉瑾是上海師范大學1992級師專校友,她的語文老師則是上海師大教育學院初等教育系張曉春副教授。現年58歲的張老師,目前主要承擔小學教育本科華夏現代文學、中外文化史和兒童與都市文化教學,她回憶了一個作為青年學生的吳蓉瑾。
吳蓉瑾在和同事商談智慧校園方案。
發光的人 自有靜氣
張曉春
許多年前,在寫作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不聲不響,兩節課下來,幾乎沒有看到她在課堂上與同桌有些微言語,她全神貫注地盯著你,盯得你不自覺地總要跟她眼神交流,需要看到她的反應。第壹次收這個班的作業有點驚喜,一般來說,作文屬于來自互聯網,每位學生的靈感來潮時間不定,平時課后習作,拖拉一點時間很正常。但這個班在該收作業的那一天,當我走進課堂,一摞作文本已經整整齊齊放在講臺上了,蕞上面的那份,是一位叫吳蓉瑾的學生。
作為一位教師,改作業從一份字跡清秀、篇章語言都比較講究的文本開始,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批改作文,遇到優秀的作業總會多寫一些評語。但不可能所有幾十位學生人人都進行詳批,時間不允許,所以都是一半詳批、一半略批。唯有吳蓉瑾的作業因為總在第壹本,且每次作業都有新的巧心思,也就多寫一些評語。就這樣到了一個學期的中期,需要課堂評議和交流,便請了寫得蕞好的吳蓉瑾當堂讀一篇自己的習作,原來她就是那位上課眼神總盯著我的學生。我讓寫作課代表課后來一次辦公室,幫忙把同學們的中期成績統計一下。
來的是吳蓉瑾,以后她總是將收好的作業放在講臺上,她是我所有課代表中蕞后一個本人與名字對上號的。有時候,我將吳蓉瑾的習作歸為略批,下一次作業她會用紙條問:老師,我上次的作文哪里不夠好?逼著我漸漸地便模糊了詳略批改的界限,只要是認真習作的,全部加以詳批。這個班一年的寫作課,就在一次次一摞摞吳蓉瑾放在第壹本的習作練習中過去了。
幾年后,收到一張字跡端正的教師節賀卡,是吳蓉瑾的,字里行間除了祝福,便是告知,自己在盧灣第壹中心小學做語文教師,很喜歡這個工作,希望自己能夠做好。
吳蓉瑾校長帶著紅喇叭學生講解團成員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學習,反復練習講解。
又過了幾年,有了手機,吳蓉瑾托帶教實習生的同仁帶給我她的手機號,于是有了逢年過節的彼此問候,那時候,她已經是盧灣一中心的副校長。
有了微信,在朋友圈看到的吳蓉瑾,已經改變了我與她原來的師生關系。就像當年她默默地把自己的習作放全班第壹本,執著地逼你詳細審視,她把所有學校教師的成就、學生的點滴進步、家長的育兒創意、學校的云課堂和云廚房建設,華夏人過華夏節、昆曲進校園等文化活動、學校擊劍館的改造、詠春拳和足球隊的活動,等等,第壹時間在圈里發布。于她自己,較多的是通告“在路上,在開會,手機暫時無法接聽“,還有就是幾乎每天深夜必報的一張圖學校辦公室的走廊,那是她的愛的走廊“,以及凌晨各種姿態的一幅荷花,那是她一日清新的開始。
吳蓉瑾是我許多年前的學生,是子侄輩的老師,是我好幾位入職小學教師的學生的領導,如今是中宣部褒揚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優秀的人到哪里都能發光,他們有可貴的品質:對事業執著而忘我,對師友深情而內斂,對學生溫潤而嚴格,對自己,往往追求極致完美。吳蓉瑾就是這樣一個人。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賴鑫琳 攝 圖片編輯:蘇唯
內文圖:賴鑫琳 攝
:張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