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20天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購物節有望打通大灣區內的消費市場,為大灣區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級消費市場”助力。
根據最新披露數據,從9月2日開幕以來至9月15日12時,大灣區購物節商品數近2500萬,同比增長14%;交易總額近440億,同比增長8%。其中,港澳交易總額近34億,同比增長6%;廣東銷往港澳商品數同比增長12%,總成交額2.7億元,同比增長12%。
粵港澳“雙城”生活趨勢
“香港、澳門和內地9市,在消費市場的差異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港澳市場的國際化、開放度很高,國際客流量很大,所以它的國際品牌的消費比重高;二是消費環境差異,港澳的消費制度如稅收政策、定價、標準等更多地跟歐美接軌”,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向南都記者表示,“這些差異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同時大灣區9+2城市的消費市場也具備諸多共同點,而且隨著經濟密切往來也不斷融合。”
在王先慶看來,首先,消費習慣很接近,都是嶺南文化;其次,人群頻繁流動且高度重合,正如很多人過著廣深雙城生活,香港也有很多人在深圳上班,澳門也有不少人在珠海上班,同時深圳、珠海也有大量在香港、澳門的上班族,城市人群流動帶動生活方式在不斷融合。三是消費場景的融合,香港、澳門很多零售企業早就在珠三角開了分店,內地的新經濟企業也逐步在港澳加大布局。
“支撐灣區高品質消費的必然是廣東的工業優勢,把廣東的智能制造實力和港澳的品牌、設計、研發能力順暢對接、充分聯動之后,一個國際化程度高、市場容量大、產業基礎扎實、品牌形象好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會成為內循環的強勁動力,在對外貿易中的力量更不容忽視”,王先慶表示,此次購物節不僅充分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品牌及其創新活力,更有利促進灣區融合,釋放消費潛力,拉動消費升級。
大灣區有望成品牌“創造營”
產業優勢互補之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從“世界工廠”向“世界級消費市場”加速邁進的另一股力量,便是灣區的年輕消費群體。
香港貿發局經貿數據顯示,大灣區2020年底總人口超過8600萬,本地生產總值合計達1.67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9400美元。
根據香港貿發局的一項調查,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近年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當地消費者信心維持高水平:82%受訪者表示,與三年前相比,日常消費金額有所上升;77%受訪者表示,預計未來三年消費支出會增加。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者不僅消費更頻繁,而且花費更多。75%受訪者表示,與三年前相比,消費頻率有所上升;更有82%受訪者表示,消費金額比三年前多。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群一是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他們對國際品牌以及進駐品牌的要求很高。二是年輕人很多,年輕人愿意為品牌支付的溢價心態也很高。基于這兩部分消費者,粵港澳大灣區為新品牌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和土壤,而國外引進的小眾品牌也可以快速落地”,天貓快速消費事業部總經理激云日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
采寫:南都記者 馬寧寧
統籌:甄芹 田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