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夸工作認真負責的話。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卻是奶,只知道埋頭奉獻,不知道抬頭索取。這讓牛的形象很高大,也成為我們贊美的對象。在波譎云詭的職場,總有那么幾個埋頭奉獻的老黃牛,讓我們心生敬意。
說到牛,人們都不應該陌生,而且人類對牛也很殘酷。我們讓他干活,拉車,我們吃它的肉,穿著它的皮做的皮鞋,手里拿著牛皮的背包,都有牛的無私奉獻。牛溫順,任勞任怨,走路也是慢慢悠悠,即使是負重載物也是如此。在沒有出現機械化耕地的設備之前,老牛一直是農家的一個得力干將。
相傳在遠古時候,牛原本是天上的一位神仙,歸玉皇大帝管理。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上龍目圓睜看著下面人間四處都是荒山野嶺,玉皇大帝就想,在我管轄的范圍內,環境保護和綠化種植不能這么差,一點也不科學發展觀。于是安排給牛讓牛來到下界搞綠化種植。就在老牛下界的時候,玉皇大帝是千叮嚀萬囑咐,要想讓人間綠起來,你下界之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子,這樣草能夠均勻茂密的生長。誰知道老牛慌里慌張的走到南天門,準備抬腿出玉階的時候,咣當一頭磕在了南天門玉階上了,把自己的上門牙全部磕掉了,磕得兩眼昏花,頭腦不靈。起來后就忘記了玉皇大帝的話了,到底是走一步撒三把種子還是三步撒一把種子呢,就這叨嘴里念叨著到了人間。老牛也想讓大地快速綠化起來,干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走一步撒三把種子的行動。
玉皇大帝突然想起老牛下界綠化的事情,老頭手搭涼棚從天往下一看,下面遍地是草原。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幾年的功夫就長成了草原。玉帝老頭很生氣,老牛后果很嚴重。玉帝說你不聽我的安排,你什么時候把人間的草吃完了,什么時候再回來。于是老牛就這樣留在了人間,吃草擠奶干農活了。
無論在神話世界里還是在生活里,老牛都有著不尋常的表現,有著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能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老牛告訴牛郎,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帶著牛郎去見織女。在《西游記》中,老牛的武藝高強,艷福不淺,還娶了個官二代的美女鐵扇公主。《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齊天孫大圣,混世潑牛王,只為芭蕉扇,相逢各騁強。粗心大圣將人騙,大膽牛王把扇誆。這一個,金箍棒起無情義;那一個,雙刃青鋒有智量。大圣施威噴彩霧,牛王放潑吐毫光。齊斗勇,兩不良,咬牙銼齒氣昂昂。”孫悟空和豬八戒兩個人都沒有斗過老牛,大力牛魔王稱號不是白叫的。
老牛穩重,而小牛不一樣了,天不怕地不怕,有一種青春蓬勃的朝氣和沖勁。民間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說法,這句話最早出自是《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小牛出生下來的時候體格比較大,在生長一兩個月之后就成了小牛犢子,有的甚至長得超過了成年老虎的體格。看到眼外的世界也比較新鮮,誰都想頂撞一下比較比較。沒有顧慮敢作敢為。
牛為了人類能有生活的改善,擠出了自己的奶,奉獻了自己身體,交出了自己的皮。但是牛吃東西很可憐,因為在出南天門玉階的時候,磕掉了嘴里上面的牙齒,至此之后品嘗不到水草豆粕的美味,只能囫圇吞下,然后慢悠悠的咣當一屁股依在墻邊,后腿蜷好,前腿彎曲進行反芻,將吞進肚子里的草料反芻上來,用兩邊的齒咬碎后在進行下咽。
別看牛老實,那也是有性格有脾氣的,要是犯了牛脾氣,那也是不好惹的。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中有這樣幾句話:“鴛鴦道:‘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吃水強按頭”嗎?我不愿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不愿意的事情,就是殺了也不行。牛不吃水強按頭,不想干的事情怎么也干不成,硬按也不管用,所以我們把倔強的人,稱為犟牛。
牛是一種能與人心靈溝通的動物,它會淌眼淚,那是與人心靈碰撞出的淚珠,牛是一種比較長壽的動物,它見過四季的交替,感受過人間的冷暖。牛是無所求的,不需要廣廈萬間,只要求主人每天給他一些雜草,給它一個安身的角落,只要你全心全意地對待它,它也會對你忠誠不變。
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一本國學好書《欲將沉醉換悲涼》。全國新華書店、天貓、淘寶、當當、京東、蘇寧、亞馬遜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