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文旅融合的鄉村開發之路為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當前語境下,鄉村旅游成為地方相關部門紛紛致力于實現突破的熱門產業。鄉村旅游開發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如何更好地實現鄉村旅游的開發與拓展?我們可以從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的發展實踐中獲得啟發。據媒體報道,原為貧困村的花茂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過上了小康生活,村子成了旅游度假村。“花茂村村民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經營村莊的理念。例如,這里有傳統的制陶工藝、古法造紙術,既要好好地傳承下去,還要不斷創新。村里建起陶藝體驗館,將文化體驗和制陶技藝融合發展,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從事制陶產業增收致富;當地還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在保護好鄉村風貌的基礎上,將這些文化發揚光大,使之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不竭的養料。 ”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道路上,花茂村堅定打造文化旅游的發展理念,以地方的特色文化項目來“裝備”自己的“旅游資源庫”,經驗可圈可點。
花茂村的發展歷程在鄉村旅游開發實踐中并不是孤例,致力于以特色文化為基礎、打造獨特文化體驗空間的旅游開發方式,如今已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方向。
在對鄉村旅游產業進行規劃和開發的過程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視。眾所周知,人的旅游動機來自于尋求新空間體驗的內在需求。通過體驗不同空間的元素和系統構成,完成對空間體驗由熟悉感到陌生感的轉換,人們感受到“身在他鄉”的新鮮感,從而產生“旅游”的感覺。與之相對應地,旅游空間就是“一種可以填充各種具有旅游意義的物質(如自然生成物、人為構筑物)和非物質(如文化符號)空間要素的實體空間”。而在空間體驗過程中,除了休憩、娛樂、購物等具體的需求外,對“異空間”中文化的體驗可以說是旅游者最基本的需求。在一個地方,文化不僅表現在地方景觀的方方面面——建筑、食物、服飾、休閑方式等等,還塑造了地方居民的精神面貌與待人接物的方式,所謂“細微之處皆文化”,足見文化對于空間構成的重要性。
也因此,在旅游空間的規劃過程中,能否提取地方文化的特質,依此系統化地打造現代旅游要素,決定了文化旅游開發的成敗。特別是在文化體量較小的農村地區,能找到“擊中”現代社會“興奮點”的文化元素并據此進行現代化的開發,是打造文化旅游的重中之重。
據筆者觀察,伴隨著數十年來中國旅游產業的興起,各地方對特色文化元素的發掘已經小有成效:無論是對地方名人及其故居的挖掘和利用,還是對地方民間技藝的發現和打造,都已經初具規模。但很多開發模式往往并不具“現代性”,開發理念還較為落后,因此,并不能形成規模化的旅游效益。例如,在一些歷史名人的誕生地或生活地,對“名人效應”的利用還僅僅停留在打造故居、修建仿古建筑的初級階段,類似的開發手段既缺乏吸引游客遠道前來的“體量”,也早已同質化,不能給旅游者以“異空間”的體驗感,所以并無多大吸引力。
規劃和打造鄉村文化旅游,需要具有現代化的市場意識。開發者要明白,所謂“文化旅游市場”,是以“需求”為本的,我們并不能單純地認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就一定能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如果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游客對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的考慮一定會蓋過對陌生空間體驗的欲望。所以,鄉村文化旅游一定要足夠吸引人:或具備他處完全沒有的文化景觀,或形成足夠讓游客產生“終于見了世面”的體驗感的文化體量。如果兩者都不具備,那就扎扎實實地健全基礎設施,打造一個設備完善、景觀“養人”的休憩基地,成為周邊城鎮居民假日游的首選。
其實,打造鄉村文化旅游,也不一定非要完全依靠本地傳統的文化要素。將現代文化景觀作為主體引入鄉村,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筆者曾到位于河北邯鄲的張家樓藝術公社游玩。張家樓原是磁州窯原材料瓷土的產地,曾是一個煙火興旺的地方,但近二三十年來,張家樓卻成了一個“空心村”,不再有人居住。張家樓藝術公社創始人、文化學者趙立春看準了張家樓傳統建筑的“藝術氣息”,打造了作為旅游村落的張家樓藝術公社。很多藝術家都來張家樓“駐村”,存在千年的瓷土產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藝術主題旅游村落,獲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睞。不難發現,雖然以傳統建筑開發為基礎,但張家樓藝術公社的開發理念卻完全擺脫了對傳統文化特質的依賴,獨辟蹊徑,將現代元素引入旅游開發之中,這成為鄉村文化旅游規劃與開發模式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模板。
無論走的是哪種開發道路,對鄉村進行文化旅游的開發,開發者一定要具備現代意識,了解旅游市場需求,在立足村民利益、保護鄉村文化和鄉間文物的基礎上,以消費需求為規劃和開發實踐的“原點”,用心打造鄉村旅游空間。
作者:鄧立峰
來源: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