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約三十部電影,最讓我難以釋懷的是一部東歐電影《沃倫》。
東歐人拍電影簡直太讓人害怕了。看完《沃倫》我真的嘆服,人類個體何其渺小,巨輪碾過,頃刻化為煙塵。其實看這部電影,最令人唏噓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這段歷史背后人類命運的分離與撕裂。
我們知道斯拉夫人大多分布于現在的歐洲中部和東部,也包括二戰時期的波蘭。二戰以前,沃倫屬于波蘭第二共和國,烏克蘭人、猶太人、波蘭人、俄羅斯人等多個民族在此混居。1939年到1945年之間,這片土地先后經歷了紅色政權席卷、德軍納粹占領以及烏克蘭起義軍種族大清洗。戰爭結束后,沃倫已淪為人間地獄,并最終歸屬于烏克蘭。
烏克蘭起義軍在二戰期間協助德國納粹屠殺了15萬猶太人,武裝殺害了至少10萬波蘭僑民,有4000多名波蘭人被烏克蘭百姓救助,其中400多烏克蘭人為此喪命。血腥的記憶永遠刺痛斯拉夫人。
《沃倫》便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它起始于一場婚禮狂歡,卻結束于一場無差別大屠殺。
電影的人物設置非常厲害,片中的主角Zosia正是被扔進歷史漩渦中心的那個人。她是一個波蘭大廣人家的女兒,與一位烏克蘭小伙相愛,她的親姐姐嫁給了烏克蘭人她卻被迫嫁給一個波蘭鰥夫。她的波蘭丈夫被蘇聯軍隊押送流放,她卻被烏克蘭情人用一瓶伏特加救下來。烏克蘭小伙在自家門前被射殺,就在同一時間的屋內,Zosia生下了兩人的孩子。
她一次次面對死亡,又一次次逃出生天,至親至愛的人們都慘死在屠刀、烈火和子彈之下,她也倒在最后的逃亡路上。片中還有三個男孩是好朋友,他們分別是猶太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可是他們全都沒有躲過這場劫難。
這才是最令人害怕的:屠刀為何而舉?到底誰又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呢?
《沃倫》讓人止不住想到另一部電影庫斯圖里卡的《地下》。這部電影在意大利上映的時候,南斯拉夫已經正式解體了,它是庫斯圖里卡一手操辦的禮物,獻給已經不復存在的祖國。地下城里的人們晝夜狂歡,也同時毫無知覺地為戰爭賣命,從1941年到1995年,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曾經的家園已然消亡,他們身處的世界卻似乎并沒有太大變化。
它是逝去了還是重生了?欠南斯拉夫的公道永遠算不清。
說東歐電影好看,大概是因為它們走過的歷史之路太沉重,火藥桶、屠殺場、極端分子,平民美夢,一切就是這樣分裂又聚合,人們不斷在重復自己的老路,到如今也沒有走得太明白。
東歐電影也熱愛反差,拍歷史總忍不住和婚禮掛上鉤。《沃倫》由婚禮開始,《地下》在婚禮上結束,《無聲婚禮》則從頭到尾都是婚禮,從歡樂到靜默。其實我們明白,《地下》結尾時,這場婚禮上的人都已死去,就像他們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度,而他們擁有過的輝煌和喜悅,也正像這片被戕害的土地一樣,正在變得虛無。
人間最喜樂的狂歡派對,背后則是最幽深的荒涼和失落。他們放下戰爭帶來的創傷,放下敵視、仇恨、詛咒,無憂無慮地,跟隨這段歡樂樂章一起漂遠,不知所蹤。也許這些受夠了苦難的人們都會在另一個維度相聚,那里沒有痛苦,沒有流血,沒有殘殺,只有快樂。
注:本片含有大量血腥殘暴鏡頭,我第一遍是在平臺上看的刪減版,沖擊小很多,如果接受程度低的同學請看刪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