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新聞》8月24日發表題為《人類能否在地球上存活下去》的文章,作者是木原育子和中澤佳子。全文摘編如下:
熱浪引發山火、暴雨肆虐多國……全球范圍內不斷上演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暖被認為是導致這一切的原因,聯合國報告認定,人類活動引發氣候異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與工業革命之前相比,災害天氣發生的頻率大幅提高,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損失也將繼續擴大。怎么做才能遏制氣候變暖?
災害天氣頻發
“一整天就像在吹風機吹出的熱風中炙烤一樣,熱得人想死。雖然說一年比一年熱吧,但沒想到熱到這種程度。”居住在美國西北部城市西雅圖的自由撰稿人亨青格典子這樣回憶道。
今年6到7月,美國與加拿大邊境地區的北美大陸西海岸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熱浪侵襲。俄勒岡州最大城市波特蘭更是創下47攝氏度的高溫紀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也錄得該國觀測史上最高的高溫49.5攝氏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則記錄到不可思議的54.4攝氏度。據信兩國均有數百人因高溫死亡。
西雅圖市的溫度也超過42攝氏度。典子女士介紹說:“西雅圖的氣候原本和北海道相似,即便在夏天也是清涼舒爽,根本不需要空調和電扇。但今年,干燥如沙漠一樣的熱風不斷吹來,皮膚感覺火辣辣的,汗也止不住地流。”
據典子說,冰激凌和啤酒開始在西雅圖熱銷,除了海灘之外,所有開了空調的地方都擠滿了人。購物商廈里人滿為患,酒店客房也預訂一空。原本因為新冠疫情閉館的圖書館作為“避暑設施”重新開放。
“熱穹頂現象”被認為是引發此輪高溫天氣的主因。氣象預報公司Weathermap社長兼氣象預報員森朗介紹說:“來自太平洋的偏西風實力強大且呈蛇形路線前進,走出了一條類似于希臘字母歐米伽的路線,最后停留在北美大陸上空,在那里遭遇到來自南部的溫暖空氣,增強的低氣壓停留在高空,就像蓋上了高壓鍋的蓋子。”
進入本月后,熱浪又開始在地中海沿岸等地發威,研究人員認為這同樣是由“熱穹頂現象”導致的。11日,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上記錄到歐洲觀測史上最高的48.8攝氏度。北非國家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也創下該國氣象觀測史上前所未有的49攝氏度高溫。高溫導致空氣干燥,形成極易引發山火的環境,希臘境內已經有大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大火吞噬。
德國和比利時等廣大地區7月遭遇洪水災害。前文出現的森社長警告說:“這也是‘熱穹頂現象’導致空氣變暖,降下大雨。熱浪可能會在未來影響到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一個地區。”
氣溫快速上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本月9日發布了有關氣候變暖的報告。報告指出,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至1900年間上升了1.09攝氏度,十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愈發頻繁,共記錄到高溫2.8次,大雨1.3次,干旱1.7次。
《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是將溫升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1.5至2攝氏度以內,但沒有規定期限。
如果溫升幅度超過2攝氏度,則高溫、大雨和干旱次數將分別增至5.6次、1.7次和2.4次。即便是控制在1.5攝氏度,報告仍然給出了嚴酷的預期,即高溫、大雨和干旱次數分別會達到4.1次、1.5次和2次。
氣溫上升導致冰川和冰蓋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即便是溫升幅度在1.5攝氏度之下,到本世紀末,海平面最高仍可能上升55厘米。
對此,報告以極為嚴厲的措辭提出警告:“毋庸置疑,是人類活動對大氣、海洋和陸地升溫造成了影響。”
隨著氣候變化,日本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安全也越來越頻繁地受到威脅。2018年夏天,受梅雨和臺風影響,以西日本為中心觀測到創紀錄的暴雨,相繼暴發泥石流和洪水等災害。今年夏天,同一區域再次出現線狀降水帶導致雨量激增,九州等地河流泛濫。
2011年,作為日本企業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的泰國遭遇洪澇災害,零部件采購和供應鏈中斷。非營利法人“氣候網絡組織”代表淺岡美惠介紹說:“異常氣候不僅對人們的生活、農作物和漁業生產造成影響,還會導致經濟活動陷入停滯。”這就造成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多、超出自然能夠吸收的總量,不得不再由人類出手補上之前的欠賬這樣諷刺的結局。
減排刻不容緩
應對全球變暖已經刻不容緩。據悉,1850年以后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2.39萬億噸。報告指出,即便未來的排放量控制在4000億噸之內,能夠完成將溫升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概率也僅有67%。按照《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雖然宣稱力爭在2050年之前完成國內減排目標,但是主要排放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并未與其他國家采取一致步調。
作為此次報告執筆人之一的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教授渡部雅浩呼吁:“重要的不是向那些對減排態度消極的國家追責,而是盡可能腳踏實地地推進完成本國減排目標的政策。”
淺岡女士也呼吁:“大前提是所有國家最終都能實現零排放。但是一直以來排放了更多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家應當率先實現零排放。日本也必須調整此前以火力發電為根基的能源政策,轉向以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的支柱能源。”
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諸富徹認為:“有觀點認為,減排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的確有國家在減排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增長。”瑞典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持續增長。
諸富教授強調說:“引入根據排放量繳稅的制度推動產業界開始采取行動。使用煤炭、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較多的化石燃料的企業已經在調整業務布局。日本也必須改變產業界的認識,思考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告別化石燃料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4日刊文稱,雖然我們不清楚這種能源轉型會如何發展,但化石燃料時代在開始的同時也走向終結,我們也在學習利用其他能源。眼下是風能和太陽能。它們儲量巨大、價格低廉、易于使用,不言而喻優于現有選擇。
英國能源智庫“碳追蹤者”咨詢公司的戰略師金斯米爾·邦德說:“化石燃料時代的頂峰已經來臨或者即將來臨。這個平穩的高位會持續一段時間,然后就是斷崖式的下跌。”
懸崖有多高以及下面是什么情況取決于我們選擇哪種現有方案。
德國愛爾福特大學的安德烈亞斯·戈爾陶說:“煤炭完了。”監管壓力、不斷變化的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宣告煤這個“老國王”的末日。根據國際能源署提供的路線圖,如果要實現凈零排放,老式的骯臟煤電到本世紀中葉最多只應占全球能源產出的1%。
石油的使用將持續更長時間。美國西方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薇姬·霍盧布今年5月在紐約舉行的氣候科學與投資會議上說:“現實是,未來幾十年世界仍將需要石油。”戈爾陶也說:“2050年仍然會有石油市場,但規模會小得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石油需求將從2019年的每天9000萬桶降至每天2400萬桶,主要推動因素是世界轉向電動交通工具。
戈爾陶說,只要我們使用碳捕獲技術,石油的殘余使用——包括為一些卡車、輪船、飛機和難以脫碳的重工業提供動力,以及生產石化產品和塑料——將與凈零排放兼容。但即使這些用途也會轉向太陽和空氣。他說:“他們會找到化石燃料的替代品,這個過程很慢但一定會發生,盡管飛機會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認為堅持到最后的將是塑料行業。”
最后一滴石油或一股天然氣到底何時提煉、如何提煉都不得而知。但“碳追蹤者”咨詢公司最近計算了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的潛力,發現可利用的再生能源是世界實際需求的100倍。這些能源約有60%已經可以經濟實惠地開發利用,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100%。
就連大型石油公司也承認,他們的行業正慢慢走向消亡。殼牌公司預計,他們的“到期日”將在2070年前后。
邦德認為,有朝一日,人們會在周末參觀以前的煉油廠,就像我們今天在為適應中產階級品味改造的運河或者工業時代的倉庫旁啜飲卡布奇諾一樣。他說:“就連化石燃料的重要捍衛者國際能源署說的也是:化石燃料2019年達到峰值,此后會一直下降。如果這不是化石燃料時代的結束,我不知道什么才是。”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