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來自哪里?”
這句話,來自一位身體健康、四肢健全的正常男人,他為什么要在警察面前這樣說?
江南的七月,酷暑難耐。嘉興總部商務花園的一幢空關樓宇里,居住著這里唯一的“居民”。
他正躺在被他稱之為“床”的紙板堆上,毫不在意這里悶熱潮濕、充滿霉味的環境。
還沒來得及細品
一陣敲門聲就已經不期而至了
戴水華第一次上門
“你好,我是大橋派出所社區民警戴水華...”
民警戴水華與流浪漢陳一的故事,從這一刻,就開始緊緊相連了。
他,失憶了
“你的名字是?”
“平時你就住在這里嗎?”
面對關心,他滿臉錯愕
搖頭
是他做得最多的動作
“我不知道”、“我想回家”
是他講得最多的話語
談及從前,迷茫的神情總是浮現在這名流浪者的面龐,曾經的記憶,早已泯滅在了這以撿塑料瓶為生的漫長歲月里。
“回家”二字
對于常人來說真是再簡單不過
但對于他來說
卻是有多到無從下手的難題
沒有家人的聯系方式、沒有身份證、無法找到工作、沒有記憶、沒有朋友,有力沒處使。
科技助力,“重獲”姓名
線索有限,戴水華只能先拍取了照片,開始嘗試性地尋找線索。技術對比結果在戴水華的意料之內,沒有高匹配度的信息。這是由于走失的時間太長,容貌變化較大所導致。
“對比報告中有一個四川籍的戶籍匹配度最高,但是檔案顯示該戶籍已經被注銷了?!?/p>
戴水華抓到一絲希望,立即聯系了在四川公安的老同學。同時再把這一情況匯報給了分局相關部門。
南湖警方決定利用“大數據”對男子的身份信息進行再次分析,結果顯示男子確實來自四川省。
名叫陳一
關鍵線索取得,南湖警方迅速與四川警方建立聯系,與四川公安啟動聯合調查,同時為陳一重新建立了戶籍檔案。
得知消息的陳一興奮異常,并對即將可以見到家人一事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
兄妹相見,淚眼婆娑
8月中旬
四川警方傳來消息
陳一的身份信息核實確認,家人也找到了,得到消息的妹妹陳歡連夜買了站票從安岳縣趕來嘉興。
妹妹陳歡來到大橋派出所
得知消息的陳一像是過年,特意換上了最干凈的一件衣服,“打扮”了一通。
8月19日晚上7點,陳歡一行人在大橋派出所民警的帶領下來到寫字樓,如同一個月前第一次來一樣,戴水華又敲響了大門。
不同的是
這次大門被迅速打開
陳一早已等候在門后
開門的瞬間
陳一和陳歡四目相對
在原地楞了許久
“妹妹?你是陳歡?”陳一瞪大了眼睛,在陳歡的臉上仔細搜尋記憶中的痕跡。
大橋所民警、輔警等一行人特意避開了兄妹兩人的談話,以便他們能夠更好相認。
潮濕悶熱的大廳內只有民警手中的兩支手電筒在奮力發光,光線穿過空氣中的微塵,形成兩個圓錐形的光束,時而交匯,時而分散,似乎在尋找著什么。
時隔許久
嗚咽聲終于穿過半掩的大門
長達17年的思念凝結成滴滴淚珠
填平這17年里長在陳一臉頰上的皺紋
滾落到嘴角,咸澀卻又甜蜜
戴水華知道,這代表他們大功告成了,這一個月來撓破的頭皮、流下的汗水、熬穿了的夜共同結成了甜蜜的果實。
這位在嘉興,從青年流浪到中年的男人,終于在南湖、四川兩地警方的傾力協助下重新找回家路。
(文中出現的姓名“陳一”、“陳歡”均為化名。)
文字:吳宇哲
審核:呂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