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之濱,雪山之下,雨水滋潤后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空氣中夾雜著絲絲茶香、果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放眼望去,白黃相間的樓房,掩映在重重綠樹中,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盡顯清秀妍麗。
匹河怒族鄉是全國唯一怒族鄉。
傳承民族文化
走進匹河怒族鄉,隨處可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標語,辦事窗口、休息區擺放著宣傳手冊,文化廣場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氛圍更是濃厚。
“吃完晚飯,大家都喜歡聚集到文化廣場跳舞、閑聊,怒族、傈僳族等好多好聽的民族歌曲都會放,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交流學習舞蹈、歌曲,既溝通了感情,也能緩解一天勞作的疲憊。”果科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和建龍說,很多當地群眾都兼通多種民族語言和歌舞形式。
各民族交流學習民族歌舞、樂器
“我們鄉有12000余人,怒族為主,傈僳族、白(勒麥)、漢、納西、布依等民族都有,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很重要,事關全鄉的和諧穩定。”匹河怒族鄉副鄉長李來星說。
各民族交流學習民族歌舞、樂器
?一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匹河怒族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核心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積極探索和創新民族團結教育新方式、新舉措,堅持以開展“十進”活動為載體抓手,在全鄉范圍內開展一系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作,呈現出“人人在講民族團結情、人人在說民族團結話、人人在辦民族團結事、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范”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鄉共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9家,示范戶750戶。
各族群眾共度開春節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自2015年任老姆登村婦女主席以來,楊新妞就在民族團結政策學習宣傳方面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以尋找“最美家庭”、提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革除陋習促脫貧等為載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增強全村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使民族團結意識根植于每個家庭。
“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飲食習慣、生活習俗等雖有差異,但村內大糾紛沒有,小矛盾少見。秘訣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楊新妞介紹道,近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上長期相處,各民族群眾對彼此更加了解和認可,也更能包容對方,和諧相處。
交流民族樂器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不斷鞏固和發展團結的民族關系,還要有共同進步的追求。近年來,無論是在脫貧攻堅、還是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全鄉各族干部群眾都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家鄉的變化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這幾年,匹河怒族鄉在道路交通、產業發展、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就是老鄉們的熱心腸。”李來星欣慰地說,在易地扶貧搬遷、征地拆遷等工作中,全鄉各族群眾都積極配合,還相互做思想工作,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中,他們也會熱心給予幫助,這緩解了我們很大的工作壓力。
匹河怒族鄉
目前,匹河怒族鄉圍繞怒江“綠色香料”產業發展和“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按照“江西草果、江東茶葉、江邊特色水果”的綠色產業發展總體布局,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工作。全鄉累計種植草果15667畝、核桃13550畝、黃連8681畝、茶葉8505畝、花椒4913畝、柑橘2296畝。201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7784.43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6786.94元。2021年9個行政村年集體經濟收益均在6萬以上。
匹河怒族鄉還注重打造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發展,在傳承和弘揚民族特色文化中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挖掘、繼承與創新并舉。每到“開春節”“如密期”等民族特色節日,鄉黨委政府都舉辦各種活動,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和情誼的同時,還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與當地各族群眾一起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喝 “同心酒”,體驗別樣的民族風情,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社區文化廣場中各民族一同載歌載舞
如今,匹河怒族鄉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碩果累累,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聯系,像一顆顆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繪制了一副“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攜手奮進新時代,同心共筑我國夢”的生動畫卷。
云報全媒體發文人 胡梅君 吳沛釗 趙麗槐
怒江傳媒中心 段旭華 劉彪
福貢縣融媒體中心 普文彪